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 17章 拿刀之人

屋外的蝉鸣声不断,扰了人的清梦。沈岚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滚着,头发蹭成了一团。

她把手伸到枕头下,从里面掏出来一个木娃,这是一个小乞丐送的,那小孩说木娃是照着她的样子做的,她仔细看了白天,除了都长了鼻子眼睛外也没什么不同啊。

小孩紧张兮兮地盯着她看,生怕她不喜欢这个礼物。

沈岚也不忍心让这个小孩伤心,就绞尽脑汁的想词来夸这个木娃娃,“你这个是木头做的吗?哈哈,看起来就结实。”话说完,她也知道自己夸赞的有多生硬了。

她挠了挠头,又蹦出一句,“你还给它刻了衣裳,真细致!”

见她收了自己的礼物,那小孩终于放下心来,紧紧攥着手道,“您救了我,还给我饭吃,我没有东西什么能给您,除了讨饭,也没有什么本事。”

说完这些话,他似是又有些后悔,抿着唇焦急道,“不过,我会学,我学东西很快的。”

“您要是需要我帮您杀人,我也可以,只要您需要我,我什么都能做。”养他的老乞丐告诉过他,有钱人家会圈养死士来替自己卖命。

可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当死士是等死,他要是讨不到饭,就会立马死,无论做什么只要能多活一天都成。

更何况这个女郎看起来是个心善的,给她当死士,最起码能有个衣冠冢,最起码能去阴曹地府,而不是成为孤魂野鬼。

所以他想讨她欢心,哪怕能在这里多待一天就好了。

“我会留下你的,不用担心。”沈岚道。

“至于让你做什么,过几天再告诉你。”沈岚扔下这句话便走了。

关于让乞丐做什么,沈岚心中早己经有了成算,只是这事情不是一两日能办成的。

她翻阅古今典籍,要想篡位成功,最重要的三样东西,就是人、兵、马。

要是能有三十万亲兵,别说让她老子下台,就是把这个天下翻个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说个不字。

只可惜兵和马,不是她现在能碰的。

想到这里,沈岚不禁扼腕叹息,寻常皇子到了年龄,就有世家、官员轮番登门押注。

到了她这里,就是无人问津。

没有人会把一个小女郎说的话,放在心中,就算是再激进的疯子也不会相信一个女娃娃,又想要登天的念头。

那群人一向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在她拿不出真东西之前,没有人会将她放在眼里。

因此,沈岚的眼睛,便只能放在朝阳之外,放到在这群贵人,最看不起的芸芸百姓之中。

她要让世上所有人知道,她沈岚就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太宗通过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世家对朝堂的垄断,此后学子尽是天子门生。

她要想笼络人才,也只能从此处下手。

如今,她虽然以贤德之心,博得宋询好感,可只有一个宋询还远远不够。

她不只是要在朝中安排自己的人手,更要让大周的每一处郡县都有能为她办事的官吏。

宗族族长手中的权利几乎都要越过里正,甚至朝廷颁布的律法,都要屈居族法之下,皇权削弱的原因可不仅仅只因为氏族。

办学堂这事儿,上一世她就做过,现在也算是有些经验,上辈子没有贺柘与宋询,她都能将此事办好,这次有这两人的助益,必定如虎添翼。

氏族强盛就是因为他们掌握着科举这条通天之道的钥匙,几百年的积累,他们手中的书籍,别说是寒门,就是皇室也未必能赶得上。

如今大周的几乎没有什么学堂,世家子弟大都是在自家族学中读书,旁只有什么稍微出众的子弟便会得到族中支持,真正的寒门连糊口都难,那来的机会读书。

但要是她能让那些寒门,甚至是孤儿乞丐都读的起书,大周的官场估计得变天了。

待那些吃着她的饭、身穿她的衣服,看着她提供的课本,住在她屋檐下的学子,进了大周的朝堂,是会忠于皇帝,还是会忠于她。

一个勤勤恳恳,把他们从地狱里拉出来,让他们能够作为人堂堂正正在这个世界活着。

沈岚从来没有担心过,那些孩子会不成材。

读书、考功名对于世家子来说是锦上添花,为的是能让自己锦衣玉食的生活继续延续下去。

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读书是他们活命的唯一方法,求生本能带来的驱动力,绝对高于世俗欲望。

她上辈子办学堂时,也有不少人出来指责他,有人指责她不该留女学生,更有人指责她不该让乞丐读书。

起初那些人指着她鼻子骂,说她颠覆纲常,竟然让女子读书识字,让她们的心变野了,不好好在家侍奉舅姑,说这是仳鸡司晨的亡国之像

当从她书院里,出现第一个举人时,风向瞬间扭转了。他们不再盯着出入书院的女子看,反而叫骂孤儿、乞丐是贱籍,不应有读书可靠的资格。

这次的声势更大了,几个士族甚至联名闹到了朝堂上。

以往辱骂女人的声音瞬间消失了,毕竟比起无法科考的女人,那些准备随时登堂入室的孤儿、乞丐,显得更可恶些。

如此看来,纸上写的有教无类,倒更像是哄人的空话,那些上了船的既得利益者们,那肯分出肉来给旁人。

她想成为拿刀之人,天下这个饼,该怎样分,不应该让门阀世家说了算。

想着这些事,沈岚愈发清醒,便起身推开窗户,浅淡的月光洒入窗内,望着院中婆娑的树影,沈岚思绪飘零。

上一世,一个白衣学子径首跪在她马车前,请求她为自己做主,那人跪着的腰背十分挺拔。

这要是换一个地方,沈岚估计会好好观摩一下,椿霞在旁边倒吸一口凉气,暗暗叹道,“殿下,这是要英雄救美了吧。”

她走下马车,仔细盘问才知。

这人是今年科考的举子,家在陇西一地世代耕田,多年积攒也算的上略有薄产,他祖父便是个秀才,他从八岁就开始识字,十三岁便考中了秀才,十七便在乡试中拔得头筹,也算上是天纵奇才了。

寻常人家能走到这一步都可以算得上是一步登天了。但谁能料到今年会试却榜上无名,不单只是他一个人,寒门无一人考上进士。

他拿不出真凭实据,便只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跪在她的马车前,求一个公道了,张贤呈声声泣血,十几年寒窗苦读,确实沦为他人的踏脚石。

便是再蠢的人都能看清楚里面的门道,沈岚心中怒意滔天。可她虽有公主之名,但手中并无实权,便只能给张贤呈指了条明路,敲登闻鼓,让永庆帝出面亲自审理此事,以慰天下读书人。

张贤呈和十几名学子一起敲登闻鼓,但他们这些人,在那些世家眼里连只蚂蚁都算不上,结果连永庆帝面都还没见上,就进了大理狱。

大理狱最不缺的就是酷吏,大理司少卿的妻子与晋王妃是一母同胞的姐妹,张贤呈状告他的妻弟想也知道不会落下什么好下场。

但沈岚也没有想到这帮人这么大胆,竟然首接刑讯逼供将人活生生打死,最后只剩下张贤呈这个命大的。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她还是觉得周身透着刺骨的寒意,十几条人命在这些人眼里和路旁的蚂蚁没有什么区别。

她拿着这十几人写的血书,一路奔向太和殿,西周的风刮的她脸身疼,明明手中拿着能扳倒晋王一家的罪证,她也没有丝毫的喜色。

手上的血书像火一样,刺眼到她都不敢看,她就捧着它跨入了太和殿,又跪在地上恭敬的呈给自己的父皇,只可惜他只淡淡的看了一眼就放在了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