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1章 吴景帝,孙休

景帝,孙休

姓名:孙休

别名:无

父母:

父亲:吴大帝孙权

母亲:王夫人

生卒年:公元235年–公元264年9月3日

在位时间:公元258年11月30日–公元264年9月3日

年号:永安

谥号:景皇帝

庙号:无

陵寝:定陵,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围屏乡龙华行政村

东吴景帝孙休:乱世中寻求中兴的守成之主

在三国东吴的历史长河中,吴景帝孙休是一位被低估的君主。他虽然没有孙策般的骁勇善战,也没有孙权般的文治武功,却以独特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在权臣当道、内外交困的局势下,为风雨加交的东吴政权觅得一线生机,殊为不易。现在就让我穿越历史,探寻这位守成之主为恢复东吴中兴付出的尝试与努力。

一、皇室血脉,意外登基

孙休生于嘉禾西年(公元235年),是吴大帝孙权的第六子。十三岁师从中书郎谢慈、郎中盛冲,接受系统的经学教育。赤乌末年(公元250年),孙权为其聘娶朱据之女为妃,奠定了他在宗室中的地位。太元元年(公元252年),十八岁的孙休受封琅琊王。

孙权去世后,孙休幼弟孙亮继承皇位,太傅诸葛恪主掌朝政。为削弱孙氏宗室势力,诸葛恪将孙氏诸王迁出长江沿岸战略要地,孙休亦从虎林迁至丹阳郡。在丹阳郡,孙休与太守李衡不睦,李衡多次以法律侵扰于他,无奈之下,孙休只好上书朝廷,迁往会稽郡。

在会稽的六年蛰伏中,孙休好善慕名,广交名士,与太守濮阳兴、将领张布结下深厚情谊,为日后的政治崛起埋下伏笔。

太平三年(公元258年)九月二十六日,权臣孙綝发动政变废黜孙亮,派宗正孙楷迎立时年二十三岁的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次日,在永昌亭便殿登上帝位,改元永安。

二、隐忍待发,智除权臣

孙休登基之初,孙綝家族“一门五侯”,掌控禁军,权倾朝野。为麻痹对手,孙休明面上对孙綝大加封赏,不仅封其为丞相、荆州牧,还将其党羽孙恩、孙据等人一一擢升。甚至在孙綝因酒宴失言暴露谋反意图时,仍隐忍不发,反而再次给予赏赐以安其心。不过,私底下却与张布、丁奉密谋诛綝之策。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腊祭之日,孙休以设宴为名,邀请孙綝诱入宫。因为听到一些风声,孙綝便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出席。孙休又派出使者十余人邀请他赴宴,孙綝无法在推脱,只得前往。行前与家中约定,在宴会过程中,家人可在府内放火,然后他便以此为借口伺机返回。席间,孙綝府邸果然“突发大火”,孙綝听闻立即请求离开。孙休不准许,孙綝便准备强行离席。见情况危急,丁奉、张布立即示意左右一拥而上,拿住孙綝。

孙綝这才醒悟,于是跪下叩首:“臣愿意被流放到交州赎罪。”孙休反问:“卿当初为何不流放滕胤、吕据,而却将他们诛杀?”孙綝再次请求:“臣愿意受罚沦为官奴。”景帝又问:“为什么当初不让滕胤、吕据成为官奴?”遂下令将孙綝斩首示众,且宣布曾与孙綝同谋作乱者一概予以赦免。见此情形,孙綝部众立即放下兵器请降。

至此,孙綝的专权势力被彻底清除,孙休真正地掌握了吴国的最高权力。

三、守业图新,治国举措

(一) 整顿吏治,选贤任能

铲除权臣后,孙休立即着手进行拨乱反正,先恢复诸葛恪、滕胤等人的名誉,为其改葬并祭祀,赦免受牵连的流放者。然后大力整顿吏治,完备九卿体系,推行“察举制”与“征辟制”相结合的选官方式,注重选拔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还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对贪污腐败、失职渎职的官员严惩不贷。通过这些措施,吴国的吏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二) 轻徭薄赋,发展经济

为了恢复和发展吴国的经济,孙休采取了一系列的轻徭薄赋政策,推行“家有五人,三人为国者,免一人赋税。”的惠民政策,减轻百姓负担。还下令减少宫廷的开支,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将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他的努力下,吴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逐渐增加,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 倡导文教,弘扬儒学

孙休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倡导文教,弘扬儒学,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培养人才。他还下令收集和整理古籍文献,鼓励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和著述。在他的推动下,吴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儒学思想在吴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社会风气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西) 巩固边防,稳定局势

面对曹魏和蜀汉的威胁,孙休积极巩固边防,加强军队建设,任命陆逊等将领驻守边境重镇,加强防御工事的修建和军事训练。同时,他还与蜀汉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互通使节,共同抵御曹魏的威胁。在他的统治期间,吴国的边防局势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西、壮志未酬,王朝衰落

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孙休不幸染上重病,身体每况愈下。在临终前,他紧握着丞相濮阳兴的手臂,将太子孙??托付给他。

永安七年七月癸未日(公元264年9月3日),孙休驾崩,终年三十岁,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孙休驾崩后,濮阳兴、张布等人却违背了他的遗愿,以“国赖长君”为由迎立孙休之侄乌程侯孙晧为帝。孙晧继位初期表现出了一定的贤明之态,但不久之后便开始骄奢淫逸,施行暴政,彻底颠覆了孙休留下的政治遗产,导致吴国国力迅速衰落。

五、明君之象,守成之主

孙休的一生,恰似三国乱世中的一缕微光,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成功铲除了权臣势力,稳定了吴国的政局。之后推行的一系列治国举措,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吴国的经济和文化,巩固了吴国的边防。他虽未能扭转东吴衰亡的命运,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颁布良制,嘉惠百姓。”的明君形象。他晚年所言:“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损也。”也为后世留下了勤奋好学的优良榜样。

陆机称他为“守文之良主。”肯定其“虔修遗宪,政无大阙”的治国成就。王应麟更将他比作“有汉高帝之度”的贤君,赞赏其赦免李衡、诛杀孙綝的政治智慧。

总的来说,孙休是三国时期吴国一位较为出色的皇帝,他承乱世之弊,力挽狂澜于既倒,虽未能中兴吴国,却也不失为一代守成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