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帝,孙亮
姓名:孙亮
别名:无
父母:
父亲:吴大帝孙权
母亲:潘淑
生卒年:公元243年–公元260年
在位时间:公元252年5月23日–公元258年11月9日
年号:建兴、五凤、太平
谥号:无
庙号:无
陵寝:江苏省南京市溧水
东吴废帝孙亮:权臣阴影下的短命帝王
在三国东吴的历史长河中,孙亮是一位命运多舛的悲剧君主,他十岁登基,十六岁被废,短暂的帝王生涯始终笼罩在权臣争斗的阴影之下,最后更是以离奇死亡的悲剧收场,令人唏嘘。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孙亮的人生,去探寻那段被历史尘封的悲惨故事。
一、皇室贵胄,幼主临朝
(一) 生于宫廷,备受宠爱
孙亮,字子明,出生于公元243年,是孙权与潘皇后的幼子。作为孙权最小的儿子,他一出生便深得孙权喜爱。而且他自幼聪慧,《三国志》记载其“少而聪慧,有之度。”常随父亲孙权出席军政会议,对答如流,更深得孙权偏爱。
(二) 两宫之争,意外登基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起初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为人贤明,深受孙权和大臣们的喜爱,可惜不幸英年早逝。孙登死后,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封西子孙霸为鲁王。
孙和、孙霸两人都对皇帝之位虎视眈眈,爆发了旷日持久的皇位争夺战。朝中大臣亦因为两人分为两派,其中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支持太子孙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支持鲁王孙霸。“太子党”与“鲁王党”相互倾轧,激烈对抗。在这场政治争斗中,孙权摇摆不定,时而支持孙和,时而又对孙霸有所偏袒,导致局势愈加复杂。
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八月,孙权废黜孙和,赐死孙霸,并于同年十一月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终于终结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利斗争。只是,这场持续近十年的“两宫之争”,己经严重消耗了东吴的内部力量,导致朝堂混乱,大批能臣被贬或诛杀,东吴元气大伤。
公元252年,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孙亮登基称帝,成为东吴的第二位皇帝。
二、初露锋芒,智除权臣
(一) 诸葛恪专权,朝野不满
由于孙亮年幼,无法处理朝政,由孙权临终前安排的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等大臣辅政。然而,诸葛恪声望较高,趁机掌握主要权力,把持朝政。
建兴元年(公元252年)十月,曹魏借孙权驾崩之际,出动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攻吴。诸葛恪派大军迎敌,在东兴与魏军交战,大败魏军,斩杀魏将韩综、桓嘉。凭借大败曹魏的胜仗,诸葛恪的声势、地位更进一步,随即诛杀孙弘,排挤滕胤、吕据等元老,独揽大权。诸葛恪居功自傲,对待皇帝孙亮也有所怠慢,史载:“矜功自伐,多所侮慢。”
公元253年,诸葛恪不顾国力衰疲,强行发动二十万大军北伐曹魏,结果在新城之战中惨败,伤亡惨重。消息传回东吴,民怨沸腾,朝野怨声载道。
(二) 设计除恪,孙峻掌权
公元253年八月,孙亮与卫将军孙峻合谋,置酒请诸葛恪赴宴。诸葛恪带剑上殿,向孙亮行礼入坐。侍者端上酒来,酒过数巡,孙亮起身回内殿,孙峻假托如厕,换短装而出,厉声喝道:“有诏捉拿诸葛恪!”遂用刀砍死诸葛恪。
孙峻因杀诸葛恪有功,出任丞相、大将军,封富春侯,都督中外军事,掌控朝政。然而,孙峻为人奸险狡诈,肆意诛杀异己,“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多所刑杀。”骄矜程度不下诸葛恪,甚至与孙权长女孙鲁班(全公主)私通,扰乱宫廷秩序。孙亮刚刚摆脱诸葛恪的专权,结果一转身又陷入孙峻的手掌。
孙亮对孙峻的专横日益不满,不过却无可奈何,他尝试拉拢老将吕据、滕胤来制衡孙峻,但均遭反制。
三、皇权旁落,离奇而亡
(一) 谋划除綝,事败被废
五凤二年(公元255年),孙峻带兵与魏国于淮河一带交战获胜,魏将文钦投降。次年,孙峻派遣吕据等将领进攻魏国,但孙峻在战争期间病逝,其弟孙綝(lín)接掌权力。
太平元年(公元256年),骠骑将军吕据与滕胤密谋推翻孙綝,最终失败被杀。另一位将领王惇也密谋杀死孙綝,事败被杀。
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夏,孙亮亲政,他试图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改善东吴的政治和经济状况,然而,由于孙綝的掣肘,这些改革措施大多未能得到有效实施。随着年龄的增长,孙亮对孙綝的专权愈发不满,决定谋划政变除掉孙綝。
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孙亮召全尚之子、黄门侍郎全纪说:“孙綝极恶专势,轻看于朕。孤下诏命令他救援唐咨,他却无动于衷,反推卸责任给朱异。他滥杀有功的臣子,而从不上表告知,现在又筑宅邸于朱雀桥南,不来见孤,这般自在,不可久忍。现在孤要逮捕他,你父亲是中军都督,让他严整兵马,到时候孤亲自率领宿卫虎骑、左右无难等亲卫军队围困他,以诏书让他束手就擒。你回去后务必告诉你的父亲,只是千万不要让你母亲知晓,女人不明白国家大事,而且还是孙綝堂姐,怕是会泄露军情,耽误大事。”
全纪领命而去,然而全尚谋事不密,果真告诉妻子,结果被告发给孙綝。孙綝连夜率领兵抓捕全尚,并派其弟孙恩杀死刘承,乘夜发兵围困皇宫。孙綝命光禄勋孟宗上告宗庙废孙亮帝位,并召群臣商议道:“少帝精神错乱,不可以处大位,继承社稷,我己告知先帝废掉他,各位有不同意的,可提出异议。”
群臣害怕孙綝,不敢出声反驳,孙綝遣中书郎李崇强行夺走玉玺,班告孙亮罪状于远近。尚书桓彝不肯签名,被当场诛杀。
孙綝遂废孙亮为会稽王,逼迫孙亮夫妇离宫,由将军孙耿押送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居住,然后改立孙亮异母兄琅琊王孙休为帝,是为吴景帝。
(二) 再遭变故,离奇而亡
公元260年,会稽郡流传“孙亮当复辟”的谣言,孙休听闻后,贬孙亮为侯官侯(候官,今福建省闽侯县),遣送封地。途中,孙亮突然去世,年仅十八岁。《三国志》记载“亮黜为侯官侯,自杀,或云伏诛。”死因成谜,一说被孙休毒杀,一说自尽。无论真相如何,孙亮短暂而坎坷的一生,最终以悲剧告终。
西晋太康年间,经原吴国的少府卿戴显的请求,晋朝迎孙亮遗骨回建业,葬于赖乡(今江苏省南京市溧水)。
西、命运多舛,悲剧帝王
孙亮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幼年登基,本应在皇位上施展抱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却始终处于权臣的阴影之下。他敢于挑战权臣的权威,多次试图摆脱权臣的控制,恢复皇权,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东吴政治的黑暗和权力斗争的残酷。他的故事也让人们看到,在封建王朝的权力斗争中,即使身为皇帝,也可能成为权力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