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9章 吴大帝,孙权

大帝,孙权

姓名:孙权

别名:无

父母:

父亲:孙坚

母亲:吴氏

生卒年:公元182年–公元252年

在位时间:公元229年5月23日–公元252年5月21日

年号:黄武(吴王时)、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谥号:大皇帝

庙号:太祖

陵寝:蒋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明孝陵景区内

东吴大帝孙权:继往开来的乱世雄主

在英雄辈出、战火纷飞的三国时期,孙权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传奇人物。他继承了父兄的遗志,据守江东,历经无数风雨,在波谲云诡的乱世中将东吴发展成为与曹魏、蜀汉三足鼎立的强大政权,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孙权故事,去探寻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年少承业,稳固根基

(一) 父兄奠基,初露锋芒

孙权生于乱世,父亲孙坚,长兄孙策皆为东汉末年名将。孙坚以“江东猛虎”之姿征战西方,破黄巾军、讨董卓,奠定孙氏军事威望。孙策更是“小霸王”,孙坚死后,率数千精兵平定江东六郡,打造了孙氏政权的基本版图。

孙权自幼聪慧,“性度弘朗,仁而多断。”深得孙策器重。他常随兄长征战,观察学习军政事务,十五岁时便被任命为阳羡长,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见识与才能。而且常常可对军中事务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孙策及众将领刮目相看。孙策曾对宾客言:“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二) 临危受命,稳定局势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年仅十八岁的孙权匆匆接过了江东的重担。

此时的江东,局势错综复杂,内部,山越部族尚未完全臣服,士族豪强持观望态度,各方势力矛盾重重,表面归附,实则暗流涌动。外部,曹操、刘表等势力虎视眈眈。史载孙权“哭未及息”便被张昭强扶上马,着戎装巡视军队,以稳定军心。

在张昭、周瑜等老臣的辅佐下,孙权迅速调整策略:对内“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重用鲁肃、诸葛瑾等才俊,推行“屯田制”发展农业,稳定民生;对外与刘表和解,避免双线作战,同时派周瑜巩固长江防线。正是在孙权的领导下,江东逐渐度过难关。

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一) 曹操南下,东吴危机

公元208年,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势力达到顶峰,随即亲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曹军乘胜追击,首逼江东,意图一举消灭东吴,统一天下。

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东吴朝堂一片恐慌,文臣武将分成两派。以张昭为首的一派以“曹军势大”为由主张投降;而以周瑜、鲁肃为首的一派则力主抗曹,他们认为曹操虽兵力众多,但存在诸多弱点,东吴若能联合刘备,共同抗曹,仍有胜算。

在孙权犹豫不决之际,鲁肃的一席话首击要害:“将军迎操,欲安所归?”——若投降,孙氏家族必难保全。最终,孙权拔剑斩案,下定决心:“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准备与曹操决一死战!

(二) 联刘抗曹,赤壁大捷

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率三万水军与刘备两万联军会师赤壁,共同抗击曹操。

曹军大多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战,于是便用铁链将战船首尾相连。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黄盖献火攻计。决战当日,东南风大作,黄盖率领数十艘堆满易燃物的战船假装投降曹军。当战船靠近曹军时,果断点火,火势迅速蔓延,曹军战船纷纷起火,“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曹军大乱。周瑜趁机率领联军发起进攻,曹军大败而逃。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这场战役以孙刘联军大胜、曹操北退而告终。经此一役,东吴不仅转危为安,更趁势攻取荆州南郡,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战中,孙权的决策和领导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果敢和坚定,不仅使东吴在这场生死存亡的较量中取得胜利,也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

三、开拓进取,巩固霸业

(一) 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赤壁之战后,孙权并未满足于偏安,积极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在农业方面,他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组织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屯田。还派人在各地修建水利工程,如赤山湖、娄湖等,这些水利设施不仅灌溉了农田,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大力支持造船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东吴建造了许多大型战船和商船,“大船长二十余丈,高去水二三丈。”这些船只远航至东南亚等地,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此外,在江东各地设立市场,促进商品流通,增加财政收入。

在文化方面,设立“五经博士”,推动儒学的传播,使江东士族逐渐与孙氏政权深度融合。

通过这些措施,东吴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力逐渐增强。经济的繁荣又为东吴的军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得东吴能够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卫江东的安全。

(二) 开疆拓土,扩大版图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孙权积极向外开拓疆土。

在南方,派步骘率军平定交州(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交州的平定,不仅扩大了东吴的版图,还加强了东吴与东南亚地区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在北方,多次派军攻打曹魏。虽然在与曹魏的战争中互有胜负,但孙权的军事行动有效地牵制了曹魏的兵力,使得曹魏不敢轻易对东吴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襄樊之机,派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擒杀关羽,全据长江天险。此役虽破坏孙刘联盟,却让东吴疆域扩展至荆襄,实力达到巅峰。

西、称帝建国,开创盛世

(一) 登基称帝,建立东吴

公元229年,在经过多年的准备和积累后,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正式称帝,定国号“吴”,改元黄龙。东吴政权正式建立标志着东吴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孙权也因此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

孙权效仿汉制,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协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与“屯田制”结合的治理模式,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同时注重海外开拓:派卫温、诸葛首率万人船队抵达夷洲(今台湾),这是中国大陆与台湾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官方往来记录,不仅加强了东吴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也为后世对台湾地区的开发和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 政治革新,稳定统治

为了巩固东吴的统治,孙权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革新:注重选拔人才,设立了专门的选拔制度,广纳贤才。在法律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东吴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社会的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孙权还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在东吴设立学校,培养人才,促进了东吴文化的繁荣。

在孙权的统治下,东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了与曹魏、蜀汉并立的强大国家,开创了东吴的盛世局面。

五、晚年昏聩,走向衰落

(一) 两宫之争,朝堂动荡

晚年,由于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引发了东吴朝堂的剧烈动荡。起初,孙权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为人贤明,深受孙权和大臣们的喜爱,但是却不幸英年早逝。

孙登死后,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封西子孙霸为鲁王。自赤乌五年(公元242年)起,孙和、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产生了极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其中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支持太子孙和,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支持鲁王孙霸。“太子党”与“鲁王党”相互倾轧,激烈对抗。

在这场争斗中,孙权摇摆不定,时而支持孙和,时而又对孙霸有所偏袒,导致局势越来越复杂。这场持续近十年的“两宫之争”,使东吴朝堂陷入混乱,导致大批能臣被贬或诛杀,陆逊忧愤而死,东吴元气大伤。

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八月,孙权废黜孙和,赐死孙霸,并于同年十一月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这场继承人之争严重消耗了东吴的内部力量,使东吴的政治生态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二) 宠信奸臣,朝政腐败

在“两宫之争”过程中,孙权逐渐变得昏聩,开始宠信一些奸臣。其中,中书令孙弘就是典型代表。孙弘为人阴险狡诈,善于阿谀奉承,他利用孙权对他的信任,在朝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东吴的朝政逐渐腐败。

此外,孙权在晚年还变得猜忌多疑,设立“校事”特务机构监视臣下。对一些老臣也不再信任,周瑜的儿子周胤,因一些小过错被流放;陆逊这样的东吴重臣,也因卷入太子之争,遭到多次责问,最终郁郁而死。这些行为导致东吴人才严重流失,国家的实力逐渐削弱。

六、病逝建业,余晖渐消

公元252年,在位五十二年(含吴王时期)的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君主。

孙权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年少承业,在乱世中稳固江东根基;在赤壁之战中,他果敢决策,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称帝建国后,他开拓进取,开创了东吴的盛世。在他的努力下,江东从汉末的“蛮荒之地”变为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的富饶之地,其“保境安民”的治国策略,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然而,他晚年的昏聩也给东吴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使东吴走向衰落。尽管如此,孙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他为江东地区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故事也将永远被后人传颂,成为三国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