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8章 孝怀帝,刘禅

孝怀帝,刘禅

姓名:刘禅

别名:阿斗

父母:

父亲:汉昭烈帝刘备

母亲:昭烈皇后甘氏

生卒年:公元207年–公元271年

在位时间:公元223年–公元263年

年号: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谥号:思公(西晋追谥)孝怀皇帝(刘渊追谥)

庙号:无

陵寝: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的平乐镇翟泉村东

蜀汉后主刘禅:乱世浮沉中的末路帝王

作为蜀汉的后主,刘禅见证了蜀汉的兴衰荣辱,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争议。在位期间,他的种种决策和经历,深刻影响着蜀汉的命运,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现在,让我们走进刘禅的人生,去探寻他背后的故事。

一、局势动荡,艰难成长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军阀混战,就在如此动荡的局势中刘禅降临于世。彼时,其父刘备势力微弱,只能寄身荆州牧刘表麾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备携百姓南逃,在当阳长坂坡被曹军精锐虎豹骑追上,混乱中与妻儿失散。尚在襁褓中的刘禅随母亲甘夫人陷入重围,幸得赵云“单骑救主”,于万军之中拼死护其脱险。战乱稍息,刘禅随父辗转荆州、益州,在颠沛中度过慢慢长大。

刘备入蜀称帝后,刘禅被立为太子,开始接受儒家经典与骑射训练。然而,蜀汉政权根基未稳,外有曹魏、孙吴环伺,内有益州士族与荆州集团的权力磨合,少年刘禅便在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在父亲刘备的光环与兴复汉室的沉重使命之下逐渐成长。

二、白帝托孤,继承大统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后一病不起,在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留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同时叮嘱刘禅“事丞相如父”,随后驾鹤西去。年仅十七岁的刘禅登基继位,改元“建兴”,成为蜀汉的第二代君主。

三、主相共治,短暂复兴

刘禅即位初期,蜀汉因夷陵之败元气大伤,外有曹魏、东吴之威胁,内有益州豪强蠢蠢欲动,局势紧张。但是,他谨遵父命,十分敬重、信任诸葛亮,“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将军政大权尽付诸葛丞相,自己则专注于礼仪祭祀与学习治国之道。

诸葛亮亦以“鞠躬尽瘁”回报,对内严明法纪,发展经济,推行屯田政策,恢复蜀汉国力;对外积极开展外交,与东吴重新修好,北伐曹魏以图中原。在诸葛亮的悉心治理下,蜀汉政权逐渐稳定,实现短暂复兴。

诸葛亮执政期间,刘禅虽无实权,却展现出难得的隐忍与识大体。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劝谏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刘禅一一采纳,重用蒋琬、费祎、董允等贤臣,形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稳定局面。即使诸葛亮北伐消耗国力,朝中出现反对之声,刘禅仍能给予诸葛亮坚定的支持。这一时期,刘禅的“无为而治”和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西、后期昏庸,蜀汉衰亡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刘禅素服发丧,追谥其为“忠武侯”,并依其遗策以蒋琬为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维持蜀汉军政平衡。此后近二十年,刘禅亲理政务,采取“保境安民”策略:停止大规模北伐,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使蜀汉经济得以恢复;同时与东吴保持同盟,避免两线作战。在蒋琬、费祎、姜维等大臣的辅佐下,蜀汉虽偏安一隅,却也维持了相对安定的局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禅逐渐失去了早年的进取之心,开始变得昏庸起来。特别是在蒋琬、费祎相继去世后,未能选拔得力的大臣来支撑蜀汉的江山,并且开始宠信宦官黄皓。

黄皓凭借刘禅的宠信,在朝中结党营私,打压异己,干预朝政,使蜀汉政权逐渐腐败、衰落,还隐瞒曹魏大军压境的消息,导致蜀汉战备松弛。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分兵伐蜀,姜维在剑阁据险而守,魏军久攻不克,邓艾率奇兵偷渡阴平,首逼成都。刘禅拒绝了姜维“坚守待援”的建议,也未采纳南逃或投奔东吴的策略,而是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劝说下,开城投降,至此,历经两代君主、西十多年的蜀汉政权就此灭亡。

五、乐不思蜀,传为笑柄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在场的蜀汉旧臣都触景生情,悲痛不己,而刘禅却看得津津有味,毫无伤感之情。司马昭见状,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这便是“乐不思蜀”典故的由来。

刘禅这一回答,成功让自己沦为昏庸、无能、贪图享乐的代名词,让自己成为千古笑柄。

六、病逝洛阳,功过留史

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六十五岁的刘禅在洛阳病逝。

刘禅的一生,是蜀汉兴衰的缩影。在位初期,继承了刘备的遗志,在诸葛亮等大臣的辅佐下,蜀汉曾有过短暂的繁荣稳定。在位后期,宠信奸佞,昏庸无能,导致蜀汉政权腐败,在面对曹魏进攻时轻易投降,更让他饱受诟病。

杜甫曾叹:“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既哀其无能,亦悯其身处乱世的无奈;而《三国志》作者陈寿评其:“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可谓精准。

总的来说,刘禅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后主,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帝王在乱世中的无奈与挣扎,也让我们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功过是非,也将永远成为人们研究三国历史时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