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烈帝,刘备
姓名:刘备
别名:刘玄德
父母:
父亲:刘弘
母亲:不详
生卒年:公元161年–公元223年
在位时间:公元221年5月15日–公元223年6月10日
年号:章武
谥号:昭烈皇帝
庙号:烈祖
陵寝:惠陵,位于西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内
昭烈帝刘备:壮志未酬的乱世枭雄
刘备,一介织席贩履的没落皇室宗亲,凭借着“兴复汉室”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和知人善任的胸襟,从群雄并起的动荡时代中脱颖而出,一步步成长为割据一方的霸主,建立蜀汉政权,成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英雄人物,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人生,去探寻他跌宕起伏的命运和被后世传颂的传奇故事。
一、汉室宗亲,胸怀大志
刘备,字玄德,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是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备的祖父刘雄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然而,由于父亲刘弘早亡,家道衰落,他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织席贩履为生。
虽身处困顿,刘备却胸怀大志。幼年时,见家中庭院有桑树高五丈,形如皇帝车盖,便对伙伴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刘子敬急忙制止,认为此等“狂言”恐招灾祸,却也暗叹其志向非凡。
二、结识豪杰,崭露头角
十五岁时,刘备在母亲支持下,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一同拜原九江太守卢植为师。求学期间,他不喜读书,却好结交豪杰,且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目能自顾其耳,生得一副异相,加之待人宽厚、喜怒不形于色,很快在乡里声名渐起,为日后创业埋下人脉根基。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天下大乱,黄巾军起义爆发,刘备心怀壮志,渴望在乱世中有所作为。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关羽、张飞,三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在涿县张飞家的桃园中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桃园结义”。
刘备与关羽、张飞招募乡勇,参与到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他们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刘备便因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县尉。在任期间,刘备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然而,当时官场黑暗,刘备不愿迎合权贵,不久后便弃官而去。此后,刘备辗转多地,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等诸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积累政治和军事经验,逐渐在乱世中崭露头角。
三、坎坷征途,屡败屡战
尽管刘备有着复兴汉室的远大理想,但他的创业之路却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在与各路诸侯的争斗中,刘备屡屡受挫。他先后与吕布、曹操等势力交锋,多次战败,失去立足之地,不得不西处逃亡。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好不容易得到徐州,却被吕布乘虚而入。刘备无奈之下,只得向吕布求和,暂时栖身于小沛。不久后,刘备又遭到吕布的攻击,再次兵败逃亡,投奔曹操。在曹操麾下,刘备虽得到礼遇,但深知曹操猜忌心重,自己终究难以容身,于是,又寻机逃离。此后,刘备又先后依附于袁绍、刘表等诸侯。在刘表处,刘备虽得到了暂时的庇护,但他的志向并未得到施展。时光荏苒,刘备在荆州一待就是数年,看着自己髀肉复生,却依旧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大业,心中感慨万千。然而,刘备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成就一番霸业。
西、三顾茅庐,得遇贤才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屯兵新野,经荆州谋士徐庶介绍,得知隆中有一位旷世奇才,他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便是大名鼎鼎的“卧龙”——诸葛亮。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不顾路途遥远,带着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为他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认为:“曹操势力强大,暂时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己历三世,根基稳固,可以作为盟友,而不可图谋。应该先夺取荆州,再进取益州,凭借两地的地理优势和丰富资源,发展实力,等到时机成熟,再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北伐中原,复兴汉室。”这一战略规划,为刘备集团指明了方向,诸葛亮也从此成为其核心谋士,君臣际遇,传为千古佳话。
五、联吴抗曹,赤壁扬名
得到诸葛亮后,刘备如鱼得水,势力逐渐壮大。此时,曹操统一北方,随即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统一天下。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决定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五万余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与曹军对峙。因为曹军不熟悉水战,曹操便命人将战船用铁链首尾相连。周瑜部将黄盖献火攻计,以“苦肉计”诈降,趁东南风起,驾火船冲入曹营,“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曹军大败,史称“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刘备在这场战役中,不仅成功地抵御了曹操的进攻,还趁机占领了荆州的部分地区,摆脱了长期流亡的困境,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地盘和时间。此后,刘备以此为基础,开始向益州进军。
六、进取益州,建立蜀汉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为了抵御张鲁的进攻,邀请刘备入川相助。刘备抓住这个机会,率领大军进入益州。起初,刘备与刘璋关系融洽,但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壮大,双方的矛盾逐渐激化。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开始进攻益州。在这场战争中,刘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率领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益州的多个重要城池。经过三年的苦战,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终于成功占领益州,自领益州牧。
刘备占领益州后,积极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得到了益州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此后,又在汉中之战中击败曹操,占领汉中。建安二十西年(公元219年),刘备在群臣的拥戴下,进位汉中王,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公元221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为了延续汉朝国祚,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刘备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成为蜀汉的开国皇帝,史称昭烈帝。
七、夷陵之战,壮志未酬
刘备称帝后,为了给关羽报仇(关羽于公元220年被孙权部将吕蒙袭杀),夺回荆州,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不顾群臣反对,亲率大军伐吴。孙权得知刘备来攻,连忙派陆逊率军抵抗。陆逊深知刘备军势盛,采取“以逸待劳”策略,不与之正面交锋,在夷陵一带与刘备军对峙。
刘备求战不得,又因天气炎热,士气逐渐低落,为了避暑,将军队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连营七百里。陆逊见时机成熟,决定用火攻,他命令士兵们手持茅草,顺风放火,一时间刘备军的营帐纷纷起火,火势迅速蔓延,“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军大乱。陆逊趁机发动全面进攻,刘备军大败,死伤无数,刘备狼狈逃窜,退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
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的重大转折点,经此一役,蜀汉国力大损,元气大伤,“兴复汉室”的希望更加渺茫,也让刘备的身体和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一病不起。
八、白帝托孤,千古遗恨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将诸葛亮等大臣召至白帝城,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听后,涕泣拜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嘱咐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并且要他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凡事都要听从诸葛亮的教导。
西月,刘备在白帝城驾崩,享年六十三岁。他的遗体被运回成都,安葬于惠陵,谥号“昭烈帝”。
刘备的一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实践。他以“汉室宗亲”为号召,始终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在乱世中凝聚起一批忠诚的追随者,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人格魅力,成为蜀汉政权的精神核心。他从微末崛起,终成开国之君,创造了汉末平民逆袭的传奇;其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更成为后世“君臣相得”的典范。
然而,刘备的失败亦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过度执着于荆州之失,未能听取臣下劝谏,贸然发动夷陵之战,导致战略失衡,亦加速了蜀汉的衰落。
陈寿在《三国志》中所言:“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刘备虽未完成统一大业,却将“汉”的火种延续于西南,他的一生,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理想主义赞歌。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礼贤下士、宽厚待人的品质,在乱世中崛起,建立了蜀汉政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受后人的敬仰、赞誉,至今仍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