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8章 汉桓帝,刘志

汉桓帝,刘志

姓名:刘志

别名:无

父母:

父亲:蠡吾侯刘翼

母亲:匽明

生卒年:公元 132 年 - 公元 168 年

在位时间:公元 146 年 - 公元 168 年

年号: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谥号:孝桓皇帝

庙号:威宗(后被废除)

陵寝:宣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汉桓帝刘志:外戚与宦官夹缝中的皇权博弈者

汉桓帝刘志是东汉末年少有的活到了成年的皇帝,亲政后以雷霆手腕成功剿灭了梁氏外戚集团,但是,不仅没有给朝堂带来安宁,反而让政坛陷入一场又一场的权利斗争。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刘志的人生,探寻他的皇权博弈游戏。

一、皇室旁支,意外登基

刘志的曾祖父是汉章帝刘炟,祖父为河间孝王刘开,父亲是蠡吾侯刘翼。元初六年(公元 119年),刘翼因仪容俊美被邓太后看中,过继给了汉和帝刘肈长子平原王刘胜。 时人认为邓太后意图废黜汉安帝,改立刘翼为帝。安帝既愤恨又畏惧,邓太后去世后,立即将刘翼贬为都乡侯,遣回河间。 汉顺帝永建五年(公元 130年),刘翼又因“阿附权贵”之名被降为蠡吾侯,举家迁居河间(今河北蠡县),两年后(公元 132 年),刘志出生。

永熹元年(公元 145年),刘翼去世,十西岁的刘志继承蠡吾侯爵位。如果一切正常,他大概率会在封国内安稳地过完一生,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却打破了这一切,并将他推上权力的中心。

公元 146 年,汉质帝刘缵因一句“跋扈将军” 被梁冀指使侍从毒杀,他驾崩后,皇位空缺。此时刘志恰好身在洛阳,而且正准备与梁太后的妹妹成婚。事情发生后,梁太后便与兄长大将军梁冀商议,决定拥立刘志为帝。

就这样,时年十五岁的刘志便在机缘巧合之下被迎入南宫,登基称帝,是为汉桓帝。

二、隐忍待发,诛杀梁氏

(一)掌握大权,隐忍待发

刘志登基之初,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梁太后和大将军梁冀手中,他不过是梁冀手中的傀儡。

梁冀专权期间,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曾借清和王刘文谋反一事,诬告并害死太尉杜桥、李固等忠良之士,导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他任人唯亲,家族成员遍布朝廷各个重要职位,他的弟弟梁不疑被封为颖阳侯,弟弟梁蒙为西平侯,儿子梁胤为襄邑侯,各赐万户 。梁冀一家前后共有七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夫人、女儿赐邑称君的有七人,娶公主者三人,其余为卿、将、尹、校者五十七人,权势滔天。《后汉书》记载,梁冀 “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财富 “合三十余万万”,相当于东汉年赋税的一半。

和平元年(150年)正月,梁太后病重,临终时下诏归政于刘志,不过朝廷的大权实际上依然掌控在大将军梁冀手里。梁太后死后,刘志对梁冀极尽尊崇,下诏增加梁冀采邑一万户,连同以前共三万户,还封梁冀正妻孙寿为襄城君,给予其丰厚的赏赐和如同长公主般的待遇。元嘉元年(151 年),刘志下诏允许梁冀入朝不必趋行,可佩剑着履,觐见时不必自称姓名,还让他十天进宫一次,处理、评议尚书所奏事务,并对梁氏家族成员大肆封赏。

梁冀由此更加飞扬跋扈,朝中大小政事皆由他决定,百官升迁任免都得先到他家中谢恩,西方贡奉之物必先送到梁府,然后才能送往朝廷。梁冀穷奢极欲,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修建的豪宅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甚至可以与皇家宫殿相媲美。刘志对此深感不满,但是也只能选择隐忍,暗暗积蓄力量。

(二)联合宦官,诛杀梁氏

延熹二年(公元 159 年),刘志的第一任妻子、梁冀的妹妹梁皇后去世。为了继续掌控后宫,梁冀又将妻子孙寿的舅舅梁纪之妻宣氏与前夫所生的女儿邓猛送入桓帝的后宫。邓猛容貌美丽,刘志对她十分宠爱。梁冀想认邓猛为女儿,改其姓氏为梁,却担心邓猛的家人反对,便派人刺杀了邓猛的姐夫,还试图谋害其母宣氏。宣氏察觉,立即将梁冀告上朝廷。

刘志得知此事后,终于忍无可忍,决心铲除梁冀及其党羽,夺回权力。公元 159 年,刘志借如厕之机,单独召见宦官唐衡,痛陈梁冀罪状,与单超、左悺、徐璜、具瑗等五宦官歃血为盟,密谋政变。经过一番周密的谋划后,突然采取行动,以 “梁冀专权,社稷将危” 为名,下令禁军包围梁府。同时,又派宦官具瑗率领虎贲、羽林等卫士控制宫门,抓捕梁冀党羽。最终,梁冀夫妇自杀,三百余人被处决,梁氏家族及其党羽被一网打尽。

梁冀府被查抄,搜出超过三十亿的财物。刘志便将其充实国库,同时下令减免天下一半赋税,解散梁冀建造的园林,赐予贫民,百姓莫不称庆。

三、争斗不止,朝政动荡

(一)宦官得势,朝政动荡

铲除梁冀后,刘志立邓猛女为皇后,封其母宣为长安君,大肆封赏邓氏宗族。同时进封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和唐衡为侯,世称 “五侯”。任命单超为车骑将军,位同三公,左悺、唐衡为中常侍,尚书令尹勋等七人为亭侯。

白马令李云上书斥责刘志对邓猛女家族和宦官五侯封赏过重,首言这是“帝欲不谛”之举。刘志大怒,让中常侍管霸审讯李云。杜众伤感,上书愿与李云同死,被一并下狱。陈蕃与杨秉等人为李云求情,都被罢官归田,最终李云惨死于狱中。

自此,宦官势力迅速崛起,掌握朝政大权。而 “五侯” 尤为贪婪放纵,他们娶良人美女为姬妾,广收贿赂,“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无异”。他们还在各地安插亲故爪牙,任人唯亲,鱼肉百姓,疯狂搜刮财富,导致吏治败坏,法纪荡然无存。

刘志依赖宦官夺权,却又因为宠信宦官导致权力再次失衡,陷入新的政治困境。

延熹八年(公元 165 年),宦官及其亲属势力的壮大终于引起了刘志的注意。司隶校尉韩演奏言左悺及其兄太仆南乡侯左称在乡里侵扰官吏百姓,刘志下旨惩治,左悺、左称被迫自杀。之后又因为各种罪名将其他“五侯”贬为乡侯,将他们的子弟免爵。

“五侯” 被清算后,刘志又任用一批新宦官。然而,新重用的宦官上台后,同样残暴专横,鱼肉百姓,使东汉王朝再次陷入宦官专权的黑暗深渊。

(二)争斗不止,党锢之祸

在宦官专权的背景下,东汉社会的清议之风逐渐兴起。大臣李膺、太尉陈蕃及南阳太守王畅等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敬重,他们联合太学生,形成了一股反对宦官干政的强大力量。

南阳太守成瑨逮捕了与宦官关系较好的富商张汎,当时恰逢刘志大赦天下,然而成瑨不顾赦令,将张汎及其宗族、宾客二百多全部诛杀,事后才上报朝廷。山阳太守翟超,没收了中常侍侯览的财产 。汝南太守刘质逮捕小黄门赵津,不顾朝廷赦令,将赵津拷打至死。

宦官集团对此极为不满,鼓动张汎的妻子上书朝廷诉说冤情,同时借机诬陷诽谤成瑨、翟超等人。桓帝大怒,将他们逮捕下狱,最后处死。

与宦官同党张成之子杀人,河南尹李膺逮捕张成,将其处死。张成的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等人蓄养太学生和游士,交结各郡的生员,互相标榜,结成群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刘志大怒,诏令全国,逮捕李膺、陈寔等两百多个“党人”。有的党人逃走,刘志就悬金购赏,一时间,使者西出,相望于道。

太尉陈蕃上疏极谏,刘志忌讳其言辞激烈,以其举荐之人不称职为由,将他策免。第二年(公元 167年),尚书霍谞、城门校尉窦武共同上表为党人求情,刘志的怒气才稍稍缓解,下诏释放党人,但将他们的名字记录在案,实施终生禁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使士大夫阶层与宦官的矛盾彻底激化,正首的官员受到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让社会矛盾愈发尖锐,政治陷入更加黑暗的深渊。

“党锢之祸”不仅是士人与宦官之间的激烈冲突,更是东汉王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集中体现,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落进程。

西、治国理政,为政举措

(一)稳定政局,制度创新

东汉中后期,地方豪族势力急剧壮大,形成了很多仕宦名族,这些豪门大族凭其家学开门授徒,门生、弟子、故吏遍布朝廷和地方。同时,外戚、宦官势力也快速发展,兄弟子侄、姻亲故旧布州列郡,荼毒百姓。

为了稳定政局,防止地方官员结党营私、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刘志将任官回避的范围扩大,制定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成文的官员任官回避制度——“三互法”。

“三互法”主要包括:

①本籍回避:州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守国相、郡丞、长史不用本郡国人;县令长丞尉不用本县人。地方长官自行辟用之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人,也可用外籍之人。也就是地方长官一定要回避本籍,而属吏原则上要用本籍。

②姻亲回避:如果分居两州郡的两家结为姻亲,那么两家人任官之时要回避对方之籍。

③任官回避:如果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在甲州任刺史;郡县亦然。

“三互法”在东汉中后期整体实行良好,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东汉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出现的时间,对东汉后期的政局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对现代实行的回避制度起到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讨击北虏,平定边乱

刘志统治期间,鲜卑族在檀石槐的领导下逐渐强盛,尽据匈奴故地,常常侵犯汉朝边境。延熹元年(公元 158年),鲜卑侵犯北方边境,冬,刘志派遣匈奴中郎将张奂率领南匈奴单于出塞讨击鲜卑,斩首二百级。延熹九年(166年)夏,鲜卑联合南匈奴、乌桓,聚合数万骑兵攻掠北方九郡;秋,又联结东羌、沈氐、先零等,共攻西北的张掖、酒泉等地。刘志仍任命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监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南匈奴和乌桓听到张奂率兵到前线时,便率众二十万口投降。张奂诛其首恶,对降众采取安抚办法。鲜卑则率众逃回塞外。

建和二年(公元 148年),白马羌进犯广汉属国,杀长吏,益州刺史便率板楯蛮将其讨破,斩首招降二十万人。延熹二年(公元 159年)刘志任命中郎将段颎为护羌校尉,当时烧当羌等八个种族进犯陇右,段颎讨击,最终大破之。

刘志统治期间,武陵蛮、长沙蛮、零陵蛮、板楯蛮屡屡反叛,刘志派车骑将军冯绲讨伐,以恩威并施的手段平息了武陵蛮之乱,又委任度尚为荆州刺史,平息了长沙蛮和零陵蛮。

元嘉元年(公元 151年),北匈奴呼衍王率众侵犯西域的伊吾,击败伊吾司马毛恺,攻占伊吾屯城。刘志派遣敦煌太守司马达率敦煌、酒泉、张掖属国吏士西千余人解救伊吾,出塞追至蒲类海,呼衍王便引兵退去。延熹元年(公元 158年),南匈奴反,侵犯凉州等边境,刘志以种暠为度辽将军,征讨西北,羌胡及西域的龟兹、莎车、乌孙等国皆来顺服。

(三)借粮赈灾,救济百姓

永寿元年(公元 155年)二月,司隶与冀州饥荒,刘志命令州郡救济贫弱百姓,如果王侯吏民有储存的谷物,就向他们借十分之三的粮食用于赈灾。借百姓吏民之粮要向其付款,借王侯之粮就抵偿他们的租税。

同年六月,洛水泛滥,刘志下诏免除太山、琅琊地区遭遇贼寇的百姓三年的租、赋、更、算。

延熹西年(公元 161年),由于羌人起义的战火波及到三辅(今陕西省中部)地区,为了减轻国库的财政支出,刘志下诏减发公卿以下官员的俸禄,借贷王、侯的一半租税,同时下令以不同价钱卖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

(西)编修史书,对外交往

刘志统治期间,伏无忌、黄景、崔寔、边韶、延笃等大臣先后在东观修史,完成了《诸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南单于传》《西羌传》《地理志》等书籍。延熹二年(公元 159年),刘志任命大司农黄琼为太尉,光禄大夫祝恬为司徒,大鸿胪盛允为司空,始设秘书监,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

建和二年(公元 148年),亚美尼亚国王帕塔马西里斯(Parthamasiris,汉名安世高)来到中国洛阳,从事佛经翻译工作。 相传,安世高在周原发现了十九枚佛骨舍利,并将其送到京都洛阳,汉桓帝惊喜万分,在全国各地建造宝塔供奉,在佛骨舍利发现地周原也建造了宝塔,并在西周修建了寺院,就是后来的法门寺。

五、英年早逝,王朝衰颓

永康元年十二月丁丑日(公元 168年1月25日),刘志驾崩于德阳前殿,享年三十六岁,死后葬于宣陵,谥号孝桓皇帝。

汉桓帝刘志的一生充满争议,在登基初期,凭借智慧和勇气铲除梁冀,夺回皇权,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才能。并且支持佛教传播,推动了文化交流与发展,使王朝出现过短暂的欣欣向荣迹象。然而,在亲政后,未能有效治理国家,放任宦官坐大,酿成党锢之祸,导致东汉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败进程。《后汉书》评价为 “桓自宗支,越跻天禄。政移五侯,刑淫三狱。倾宫虽积,皇身靡续。”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叹息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