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1章 汉章帝,刘炟

汉章帝,刘炟

姓名:刘炟(dá)

别名:无

父母:

父亲:汉明帝刘庄

母亲:贾贵人,后被马皇后收养

生卒年:公元 56 年 - 公元 88 年

在位时间:公元 75 年 - 公元 88 年

年号:建初、元和、章和

谥号:孝章皇帝

庙号:肃宗

陵寝:敬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寇店镇郭家岭村西南。

汉章帝刘炟:仁厚守成的中兴之主

在东汉的历史长河中,汉章帝刘炟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皇帝。他虽没有光武帝、明帝那般光辉耀眼,但是,在位期间推行的诸多举措,也对东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开创了“明章之治”,将东汉推向了繁荣之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汉章帝刘炟的故事,去探寻那段尘封己久的历史。

一、时来运转,继承大统

刘炟出生于建武中元元年(公元 56 年),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子,生母为贾贵人。贾贵人出身南阳士族,与刘庄的另一个妃子马贵人有亲族之谊。

马贵人,名字己经失载,世称“马明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将领马援之女。她知书达礼、德才兼备、贤德仁厚、待人和善,是中国第一位女史学家,第一位著书立说的皇后,被誉为“女中尧舜”“两汉皇后之最贤者”,后世常将其与和熹皇后邓绥并称为“马邓”。

刘庄极其喜爱马贵人,但是马贵人却没有子嗣,刘庄便将刘炟过继给她,并对她说:“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养之不勤,爱之不至耳。”马贵人没有辜负刘庄的重托,悉心教导刘炟,待之如亲生。

永平三年(公元 60 年),马贵人被立为皇后,三岁的刘炟亦被册立为皇太子。刘炟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宽容、温厚、聪慧、好学的优秀品质,史载其“年少宽容,爱好儒术。”又在马皇后、刘庄的教导下认真研读经籍,对儒家学术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公元 75 年,汉明帝驾崩,十九岁的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

二、宽厚为政,明章之治

此时的东汉王朝,虽在汉明帝的治理下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外部,边境局势紧张,匈奴时常侵扰,西域诸国态度摇摆不定;内部,经历多年的发展,社会矛盾逐渐显现,百姓生活仍有诸多困苦。刘炟即位后,立即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果断的决策力,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稳定局势,安抚民心。

(一)大赦天下,鼓励生育

刘炟即位后数次大赦天下,赏赐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二级,为父后及孝悌、力田者每人三级,流亡无户籍及归首者每人一级,爵位还可以移与儿子或兄弟的儿子。同时,对于那些老无所依、丧妻、丧夫、丧子、家贫以及残疾人,分发粮食,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元和二年(公元 85年)正月,刘炟颁布胎养令:“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即给每位怀孕的妇女赐胎养谷三斛,其丈夫免除一年的赋税徭役,从而鼓励人口生育。在此令的激励下,东汉人口从汉明帝末年(75年)的3412万口,增长到了汉章帝末年(公元 88年)的4335万口,十二年内增长了923万口,影响积极而深远。

(二)推行仁政,团结各方

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避免重蹈西汉末年外戚专权、权臣乱政的覆辙,对外戚势力和权臣进行了严格打压,采取各种措施,严格限制外戚封侯干政,汉明帝时期,也延续了这一政策。

然而,刘炟即位后却改旗易帜,对外戚和皇室宗亲采取了礼遇和安抚之策。他尊重宗室成员,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和地位,让他们参与国家事务。通过这种方式,他有效地团结了宗室力量,减少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和纷争,巩固了东汉的统治的根基。

建初二年(公元 77 年)夏天,他下令释放被连坐流放楚地、淮阳等地的犯人,让他们返回自己的家乡。建初七年(公元 82 年),又下令减免刑罚,将应处死的犯人子女遣入宫中。此外,还废除了东汉制度中官员贪污禁锢三世的规定,即不再限制贪污官员的三代子孙为官。

刘炟推行的“宽刑慎罚”政策,废除了以往一人犯谋逆等大罪则亲属皆受牵连的禁令,禁用酷刑,废除五十余条残酷的条文,极大减少了社会的对立和矛盾。在他的治理下,东汉社会稳定、政治和谐,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鼓励农桑,兴修水利

刘炟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多次颁布诏令,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桑麻,减轻农民的负担,对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给予奖励。同时,为了保障农田灌溉,他还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对汴渠的治理。汴渠是当时重要的水利枢纽,由于长期失修,经常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刘炟下令对汴渠进行大规模的疏浚和修复,经过数年的努力,汴渠恢复了畅通,不仅有效减少了水患,还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得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刘炟的大力推动下,东汉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史书上记载当时“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西)选贤任能,制度创新

大力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刘炟下诏太傅、三公、郡国守相等各级官员,积极举荐贤良方正、能首言进谏的人才。这一举措为国家注入了新鲜血液,许多有识之士得以进入官场,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

同时,为了杜绝庸才被推举上位,他制订了“试官制度”。“试官制度”规定:“凡孝廉举荐入选者,先试以官职,合格者正式授职任用,不合格者淘汰。对孝悌品行特优而不宜试职者,有司另状上疏奏闻,是否任用由天子另行定夺处理。”

“试官制度”极具创新精神,它的推出,大大保证了被举荐人的质量,优胜劣汰,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使朝廷的执政效率大大提高。

(五)尊崇儒术,重视教育

在那个时代,儒家经典的解读纷繁复杂,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与谶纬之学相互交织、相互斗争,各种经说众说纷纭,不仅给学者带来了困惑,也不利于国家思想的统一和文化传承。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刘炟于建初西年(公元 79 年),亲自主持召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学术盛会——“白虎观会议”。

刘炟召集众多儒生齐聚白虎观,共同讨论五经的异同。会议参与者各抒己见,围绕着五经的经义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刘炟亲自参与其中,认真倾听每一位学者的观点,并对经义奏议进行裁决。会议结束后,班固将会议内容编纂成《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这部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用阴阳五行来普遍地、具体地解释世界的一切事物,大到“三纲五常”,小到婚丧嫁娶、日常生活,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应的解释。《白虎通义》统一了今文经义,成为封建统治的法典性著作。《白虎通义》的诞生,对后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主持编纂《白虎通义》,刘炟还十分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他大力兴办太学,选拔人才进入太学学习儒家经典。他还经常亲自到太学讲学,与学生们交流学术心得,在他的倡导下,太学的学术氛围日益浓厚,学生们勤奋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为朝廷输送了大量人才。

(六)稳定边疆,拓展影响

在刘炟登基的前一年,北匈奴突然进攻车师国,将驻守此地的东汉将领耿恭团团围住。当时,因汉明帝去世,东汉朝廷忙于国丧,无暇顾及西域战事,耿恭等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拒不投降,坚守城池。建初元年(公元 76 年),刘炟派遣酒泉太守段彭会同驻酒泉将军王蒙火速出兵西域。援军历经艰难险阻,跨越茫茫沙漠,抵达车师国,击败北匈奴,成功救下了耿恭及驻地中仅剩的二十六名将士。然而,由于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在归国途中又有十三人不幸去世,最终抵达玉门关时只剩下十三人,这便是名垂青史的“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

经营西域,固然可以维护汉朝的威严和边疆的稳定,然而西域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长期的战争和驻军,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经过激烈讨论后,东汉朝廷决定裁撤西域都护,撤回驻军,放弃西域。

建初二年(公元 77 年),接到撤兵诏书后,驻守疏勒国的班超收拾行装准备启程。然而,疏勒国和于阗国的百姓都不愿班超离开。班超请奏留屯西域,刘炟欣然同意。建初三年(公元 78 年),班超攻克姑墨石城,并上书刘炟派兵增援。建初五年(公元 80 年),刘炟派徐干率军增援班超。徐干到达后,与班超合力大破疏勒都尉番辰,斩首千余级。建初八年(公元 83 年),刘炟提升班超为将兵长史,授予他代表东汉政府管理西域。

在班超的努力下,西域大部分地区重新归属汉朝版图。西域各国与汉朝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丝绸之路更加畅通。通过与西域的交流,汉朝不仅引进了西域的特产和文化,也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西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外戚崛起,隐患初现

刘炟在位期间,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因为仁爱、宽容给后世埋下了外戚专权的巨大隐患。

汉明帝在位时,虽然也给马皇后的兄弟马廖、马防、马光封了官,但是,官职并不高。然而,刘炟即位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他越级提拔马廖为卫尉、马防为中郎将、马光为越骑校尉。马氏兄弟同时占据高位后,一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官员开始争相趋附,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司空第五伦等人极力劝谏,但刘炟置若罔闻,还想为马氏诸人封侯拜爵。幸亏马太后深明大义,担心有碍成法,引起非议,坚决不许。建初三年(公元 78 年),马太后去世,刘炟又立即为马氏兄弟加官进爵。

同年,刘炟册立故大司徒窦融的曾孙女为皇后,窦氏外戚的势力也得以迅速崛起。窦皇后深得刘炟宠爱,但没有生子。宋贵人育有一子——刘庆,被刘炟册立为皇太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窦皇后买通宫中侍女,诬告宋贵人造作蛊毒,诅咒皇上,导致宋贵人含冤而死,刘庆也被废黜太子之位。同时,她又设计将梁贵人的儿子刘肇据为己有,此后,刘肇被立为皇太子。

窦皇后还趁机诬告陷害马氏兄弟,刘炟听信谗言,罢免了马氏三兄弟的官职,令他们徙就封邑。随着马氏的没落,窦氏外戚的地位急剧上升。窦皇后的哥哥窦宪被任命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其弟窦笃被封为黄门侍郎。窦氏兄弟出入宫省,广交宾客,权势滔天。

司空第五伦曾上表刘炟约束窦氏,但刘炟并未重视。窦氏愈发横行跋扈,甚至做出杀人越货、欺凌刘姓诸王、公主以及前朝皇后阴、马诸家等不法之事。其间,窦宪用极低的价钱强夺了沁水公主的园田,刘炟得知后,严厉斥责窦宪,窦氏势力这才有所收敛。

刘炟也采取过一些措施来抑制外戚势力的发展,但由于他的宽容和优柔寡断,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导致后世后窦宪等外戚势力彻底掌控朝政大权,使东汉王朝再次步西汉后尘,陷入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混乱局面。刘炟时期外戚势力的崛起,无疑为东汉王朝的覆灭埋下了定时炸弹。

西、英年早逝,褒贬不一

章和二年(公元 88 年)二月,三十三岁的刘炟在章德前殿驾崩,谥号孝章,庙号肃宗。

刘炟生命短暂,在位仅有十三年,但也在东汉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在位期间,继承并发扬了光武帝和汉明帝的施政方针,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使得东汉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他实行宽和的政策,减轻刑罚,废除苛法,使得社会矛盾得到缓和;在经济上,他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文化上,他大力推崇儒家学说,召开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他在位期间,以其宽厚的治国理念、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开创了“明章之治”的繁荣盛世,将东汉王朝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然而,刘炟的统治并非完美无缺。他过于放纵外戚,打破了东汉建国以来外戚不得封侯的惯例,他重用窦氏外戚势力,为后来东汉外戚专权埋下了隐患。同时,对宦官的优待,也为宦官登上政治舞台,引起宫廷斗争,埋下祸根。自他之后,东汉王朝便走上了衰退之路。

后世对刘炟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也有人认为他对外戚的纵容是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统治并不完美,但是他的功绩和地位却不可忽视。他所推行的仁政、对农业的重视、对儒家文化的弘扬,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