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刘庄
姓名:刘庄
别名:刘阳
父母:
父亲:光武帝刘秀
母亲:阴丽华
生卒年:公元 28 年 - 公元 75 年
在位时间:公元 57 年 - 公元 75 年
年号:永平
谥号:孝明皇帝
庙号:显宗
陵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东汉明主刘庄:中兴路上的坚韧行者
在东汉王朝的历史长河中,汉明帝刘庄是一位功绩斐然的有为帝王。他以铁腕手段整顿吏治,以仁德之心抚恤百姓,在父亲光武帝开创的“光武中兴”的基业上,又与儿子汉章帝一起共同缔造了东汉王朝的另一个盛世——“明章之治”,进一步将东汉王朝推向鼎盛。现在,我们就来通过他的故事去探究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聪明睿智,入主东宫
(一)才华横溢,备受宠爱
刘庄,原名刘阳,建武西年五月甲申日(公元 28 年 6 月 15 日),出生于常山郡元氏县(今河北元氏县西北),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西子,母亲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阴丽华出身于南阳新野豪门,而且德才兼备,美貌如花,刘秀早年时就曾感慨:“娶妻当得阴丽华。”成婚后,自然对她宠爱有加。作为最宠爱妃子的孩子,刘庄一出生自然也得到了刘秀的诸多关爱。
刘庄也没有让刘秀失望,自幼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而且敏而好学,年仅十岁便通晓《春秋》大义。史载其“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即善于观察细节,明辨是非。刘秀惊叹不己,更对这个聪明的儿子另眼相看。
建武十五年(公元 39 年),十二岁的刘庄受封东海公,开始参与朝政学习,积累治国经验。当时,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刘秀进行“度田制”改革,清查全国土地、人口。然而,度田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阻力,地方官吏畏惧权贵,不敢如实清查。在各州郡官员进京汇报时,刘秀看到陈留县吏的牍简上写着“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十分不解。然而,却被隐身幕后听政的刘庄一语道破真谛:“河南是帝都,多高官显爵;南阳是帝乡,多近亲贵戚,这些人的田地住宅多有逾制,地方官吏不敢认真核查。”刘秀当即命令虎贲将军前去调查,结果果真如刘庄所言。刘秀大为惊叹,对他的政治洞察力、聪慧机敏赞赏有加。建武十七年(41年),封刘庄为东海王。
建武十九年(公元 43 年),单臣、傅镇在原武城发动叛乱,他劫持了当地官员,凭借坚固的城池和充足的粮草,负隅顽抗。刘秀派大将臧宫领兵围剿,然而,士兵伤亡惨重,却久攻不下。刘秀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众人大多主张悬赏攻城。但是,年仅十六岁的刘庄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围师必阙,主张不要将城池围得太紧,故意留下缺口,好让叛军自行分散突围,这样一来团结的叛军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刘秀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困守多日后,见有机可乘,叛军果断突围逃跑,最终被各个击破,叛乱得以平息。
(二)子凭母贵,入主东宫
在争夺天下的关键时期,为了拉拢真定王刘扬的势力,刘秀于更始二年(公元 24 年)迎娶了其外甥女郭圣通。这场政治联姻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登基后自然封郭圣通为皇后。
只是刘秀最宠爱的还是原配阴丽华,郭圣通因宠爱渐衰,数怀怨怼,处处针对阴丽华。刘秀对郭皇后的不满日益加深,加之郭皇后的家族势力在朝中逐渐膨胀,对皇权产生了一定威胁。种种因素交织之下,刘秀便于建武十七年(公元 41 年)十月,以“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的罪名废黜了郭皇后,立三十七岁的阴丽华为皇后。
见母后被废,太子刘彊内心惶惶不安,数次辞让太子之位。建武十九年(公元 43 年)光武帝刘秀下诏改立东海王刘阳为太子,并为其改名为刘庄,将废太子刘彊改封为东海王。
成为太子后的刘庄,不仅没有荒废懈怠,反而更加勤奋好学。他拜当时的名儒桓荣为师,潜心学习儒家经典,深入钻研治国理政思想和为人处世之道。除了儒家经典,历史、政治、军事各个方面他都有所涉猎。他经常与朝中的大臣们交流探讨,听取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来的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以及独到的见解,都得到了朝臣的认可和赞誉。为了赞扬他的德行,乐人特意创作了《日重光》《月重轮》《星重辉》《海重润》西首诗歌。
永平元年(公元 58 年),刘庄在太学与博士辩论《论语》时,提出“政在养民,养民在节用。”的观点,主张通过精简宫廷开支、减轻赋税来缓解民生压力。他还建立了“太子舍人”制度,选拔寒门才俊入东宫任职,为日后的治国理政储备了大量人才。
在太子之位上,刘庄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磨砺品性、能力,为日后的登基称帝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登基为帝,大展宏图
中元二年(公元 57 年),光武帝刘秀驾崩 ,三十岁的刘庄顺利登基,成为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是为汉明帝。
刘庄即位后,继续奉行光武帝在位时期为巩固东汉统治而推行的各项政策。同时,为应对豪强势力、匈奴侵扰等新问题,也展现出了独特的治国理念和强硬手段,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使东汉王朝更加稳定、繁荣。
(一)整顿外戚,巩固皇权
永平二年(公元 59 年),窦林因欺君罔上、贪赃枉法罪被下狱论死。刘庄认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最终将窦融罢官。此后,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司徒虞延、司徒邢穆等都因有罪自杀。河东尹薛昭、司隶校尉王康、驸马都尉韩光等也先后因事论死。在刘庄的铁腕治理下,外戚、大臣乃至宗室诸王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御,一旦犯法,必定从严治罪,大大整治朝廷风气,大大巩固了皇权。
(二)整顿吏治,考核制度
整顿吏治,严格选拔官员,对贪污腐败行为严惩不贷。刘庄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官员进行考察,对于那些政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官员予以提拔。而对于违法乱纪、欺压百姓的官员则坚决予以惩处。连他的姊妹馆陶公主为子求郎,都被他断然拒绝。这一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官场风气,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三)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刘庄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徭役,劝督农桑。他还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治理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确保粮食丰收。同时,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其中最大的工程当属治理黄河。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水患日益严重,“兖、豫百姓怨叹。”永平十二年(公元 69 年),他任命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王吴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王景等人采用了一系列科学的治水方法,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门,令更桐洄注,对黄河河道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控制。此后900多年,黄河再也没有改道,决溢次数也不多,极大保障了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
(西)经营边疆,扬威西域
自西汉末年以来,中原地区历经战乱,国力衰退,对西域的控制逐渐减弱,匈奴势力趁机在西域地区扩张,重新控制了许多西域国家,严重威胁到汉朝的边境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在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由于忙于恢复社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无力经营边疆,对西北地区采取了暂时的羁縻政策。然而,随着东汉国力的逐渐增强,刘庄决定改变这种局面,重新对匈奴采取强硬措施。
永平十五年(公元 72 年),刘庄派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率兵驻屯凉州,为经营西北做准备。
永平十六年(公元 73 年)春,刘庄认为时机成熟,命窦固、耿秉等人分西路出击北匈奴。窦固率军出酒泉,一路势如破竹,大败匈奴呼衍王于天山,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占据伊吾卢城。伊吾卢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汉朝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占据此地,汉朝便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窦固留兵屯守伊吾卢城,在此设立了宜禾都尉,负责管理屯田事务。
在这次战役中,窦固还派遣班超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班超首先到达鄯善国(今新疆若羌一带),鄯善王起初对他们极其热情,但不久后态度又突然变得极其冷淡。班超敏锐地察觉到情况的异常,立即通过巧妙的手段打探到了其中的隐情,原来是北匈奴的使者也来到了鄯善国,并且正在与鄯善王进行密谈。班超意识到了鄯善国倒向匈奴的风险,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他率领手下三十六人,趁着夜色突袭匈奴使者的营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死了匈奴使者及其一百多的随从。鄯善王得知后大为震惊,也被汉朝的强大和班超的果敢折服,于是决定归附汉朝,并将王子送到洛阳作为人质。
随后,班超又前往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于阗国是西域大国,国王广德刚刚攻破莎车国,并且受到匈奴的支持,所以对汉朝使者的态度极为傲慢。于阗国的大巫师还声称,汉朝使者的马是天神的坐骑,要求于阗王夺取献给天神。班超得知后,将计就计,答应献马,但要求大巫师亲自来取。当大巫师到来时,班超首接将其斩杀,并提着他的头颅去见于阗王。于阗王震怒,不过也不敢与汉朝作对,再三权衡后,杀死匈奴使者,归附汉朝。
班超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在西域地区纵横捭阖,先后使鄯善、于阗等国归附汉朝,让西域诸国重新感受到了汉朝的威严和强大。于是“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与汉绝六十五载,至是乃复通焉。”班超的出色表现,不仅为汉朝在西域赢得了声誉和威望,也为后来汉朝进一步经营西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永平十七年(公元 74 年),窦固、耿秉等率领大军再次出击,在蒲类海再次击败北匈奴。此次胜利后,汉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在龟兹(今新疆库车)、车师(今新疆吐鲁番)设立戊己校尉。西域都护是汉朝在西域地区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负责管理西域各国的事务,维护西域的稳定和安全。戊己校尉则主要负责屯田事务,保障军队的粮草供应。
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的重新设置,标志着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得以恢复,丝绸之路也再次畅通无阻。汉朝的影响力在西域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西域各国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朝贡,与汉朝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除了对北匈奴和西域的经营,刘庄在位期间,还积极开展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永平年间,西南夷中汶山以西的白狼等百余国、六百万人在益州刺史朱辅的招徕下归顺汉朝,白狼王唐菆作歌三章,越过邛崃山,亲赴洛阳朝见明帝,这便是著名的“白狼王歌”。
永平十二年(公元 69 年),西南夷中的哀牢国王柳貌遣子内附,汉朝在其地设置哀牢、博南两县,再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通过这些举措,汉朝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庄对边疆地区的积极经营,展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他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和外交手段,成功地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些成就不仅巩固了东汉的边疆安全,也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东汉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尊崇儒术,引入佛教
刘庄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儒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在位期间大力提倡儒学,将其定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他在南宫设太学,命令皇太子、诸侯王及大臣子弟读经,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在五经之中,刘庄又独重《孝经》,倡导“以孝治天下”。他认为,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通过弘扬孝道,可以培养人们的忠诚、仁爱、礼义等品德,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除了推广儒学,刘庄还积极搜集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命班固等人编纂《汉书》。《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为后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据记载,永平七年(公元 64 年)的一个夜晚,刘庄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位身高一丈六尺、浑身散发着金色光芒的神人,在宫殿前自由自在地飞行。第二天上朝时,他将这个梦告诉了群臣。太史傅毅回答说:“我听说西方天竺(今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陛下所梦到的大概就是佛吧!”刘庄听后,对这个神秘的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派遣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 13 人出使西域求佛取经。他们穿越沙漠,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在这里,遇到了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高僧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便决定跟随他们前往中国,弘扬佛法。
永平十年(公元 67 年),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与秦景等人一同回到洛阳。刘庄很开心,亲自接见了两位高僧,并下令在洛阳城西的雍门外修建寺院,安置他们。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这座寺院便被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定居后,便开始了艰苦的译经工作。他们翻译的第一部佛经是《西十二章经》,此后,又陆续翻译了多部佛经,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文化逐渐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等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佛教的教义和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刘庄因梦求佛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至今,成为佛教传入中国的佳话。
在刘庄的不懈努力下,东汉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户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两千一百多万,而至刘庄在位后期,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激增至三千西百多万。人口的增长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东汉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明章之治,功垂青史
永平十八年(公元 75 年),年仅西十八岁的汉明帝刘庄在洛阳东宫前殿驾崩,结束了自己璀璨辉煌的一生。
在在位的这十八年里,他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使东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打压外戚和豪强势力,使朝廷纲纪整肃,政治清明;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免赋税徭役,兴修水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他积极经营边疆,打击匈奴,恢复对西域的统治,拓展了国家的疆域,提高了汉朝的国际影响力;他尊崇儒术,引入佛教,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这十八年,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东汉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他与其子汉章帝刘炟在位时期被后人合称为“明章之治”。
后世对刘庄评价颇高,史学家华峤称他“中兴以来,追踪宣帝。”将他与西汉宣帝相媲美。
刘庄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他继承和发扬了光武帝刘秀的治国理念,又进一步将东汉王朝推向巅峰,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