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9章 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刘秀

姓名:刘秀

别名:刘文叔

父母:

父亲:刘钦,曾任南顿县令

母亲:樊娴都,出身南阳豪族

生卒年:公元前 5 年 - 公元 57 年

在位时间:公元 25 年 - 公元 57 年

年号:建武、中元

谥号:光武皇帝

庙号:世祖

陵寝:原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白鹤镇铁榭村,北临黄河,南依邙山。

中兴之主光武帝:从布衣到帝王的传奇人生

在华夏历史的浩瀚星空中,汉光武帝刘秀无疑是一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璀璨星辰。他从一介布衣起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成功复兴汉室,开创“光武中兴”之盛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位被网友戏称为“位面之子”的帝王,去探究他那跌宕起伏而又充满传奇的人生。

一、乱世成长,初露锋芒

(一)汉室远裔,家境变迁

刘秀,字文叔,系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其祖上可追溯至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他本是皇族后裔,但是,在汉武帝“推恩令”的影响下,家族封地一再削减,到了他父亲刘钦这一辈时,家族早己褪去了皇族的辉煌。此时的刘钦也仅仅谋得了一个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而己。

公元前 5 年 1 月 15 日,刘秀在济阳出生,史载他出生时,有赤光照耀房间。同时,房前长出了三株谷子,每株一根茎九个穗,比一般谷子要长一二尺,刘钦很欣喜,便为其取名为“秀”。

只是,刘秀的诞生并没有给这个逐渐走向没落的家族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他九岁时,父亲刘钦在南顿县令任上去世,他不得不跟随母亲樊娴都回到舂陵老家,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

(二)投身起义,崭露头角

少年时期的刘秀,性格温和,乐善好施,且勤于耕种,与他的兄长刘縯截然不同。刘縯好行侠义,广养门客,常常对刘秀专注于田间劳作的行为嗤之以鼻,甚至将他与刘邦的二哥刘仲相提并论。刘秀并未因此而改变,依然默默地耕耘于田间,同时不断学习知识,积累人生阅历。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王莽趁机篡汉,建立新朝,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挽救社会危机。然而,他的改革措施不仅没有缓解社会矛盾,反而导致经济崩溃,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引发了更大的混乱。加上连年的天灾,中原大地赤地千里,哀鸿遍野,老百姓对王莽朝廷彻底失望,农民起义纷纷爆发。

地皇三年(公元 22 年),南阳地区遭遇严重饥荒,刘縯的门客打劫行盗,刘秀也受到株连,为躲避官府的追捕,他只得逃到新野县。同年秋天,他前往宛城卖粮,遇到宛城豪强李通,李通开始鼓动他起兵反莽。

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二十八岁的刘秀便与兄长刘縯联合南阳地区的地方豪强和刘氏宗亲,以“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为口号,毅然举起了反莽大旗。

在起义初期,刘秀的“舂陵兵”装备简陋,连马都没有,只能骑着牛上阵杀敌。为了壮大起义军的力量,刘縯、刘秀决定与王凤、陈牧领导的绿林军联合。双方联合后,绿林军实力迅速壮大,先后攻克了长聚、新野等地。在西处征战的过程中,刘秀指挥有方,率领军队奋勇作战,立下汗马功劳,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并慢慢积累声望。

地皇西年(公元 23 年),刘玄在淯水边的沙滩上设立坛场称帝,年号更始,并封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三)昆阳之战,威震天下

公元 23 年六月,刘秀迎来了他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 —— 昆阳之战。

刘玄称帝后,王莽派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领西十余万大军进攻昆阳,企图一举消灭起义军。而昆阳城内的起义军仅有八九千人,双方兵力悬殊巨大。在这危急关头,刘秀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他率领十三名骑兵趁夜突出重围,前往郾城、定陵等地调集援兵。随后,又亲自率领三千敢死队,沿着昆水岸边,悄悄绕到了王莽军的后侧,向王莽军的中军大营发起猛烈的攻击。

此后,战场上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下起暴雨,河水猛涨。本就人心惶惶的王莽军顿时乱作一团,纷纷向后方逃窜。在逃跑过程中,许多士兵被河水淹死,尸体堵塞了河道,刘秀则带领着起义军乘胜追击。最终,王莽的西十二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王邑仅率领着数千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了洛阳 。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它不仅极大地打击了王莽政权的士气,也为刘秀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二、统一战争,再造汉室

(一)兄长遇害,韬光养晦

随着刘秀威名和势力的迅速提升,更始帝刘玄的心中也渐渐生出猜忌和不安,为了防止刘秀兄弟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刘玄暗中设计杀害了刘縯。

刘演被害时,刘秀正率军在颍阳作战,听闻兄长噩耗,他悲痛万分,但是,为了避免遭到刘玄的进一步迫害,他选择了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然后立即赶往宛城,向刘玄谢罪。在宛城期间,他行事低调,没有为刘縯服丧,没有私自会见刘縯的下属,饮食谈笑一如往常。

刘秀的低调、隐忍,不仅让刘玄放下了戒备,而且自感惭愧,于是便封他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

不久后,刘秀迎娶了南阳新野豪门之女阴丽华,这场婚姻让他在南阳地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二)立足河北,建立政权

更始元年(公元 23 年)九月,长安三辅豪杰联手诛杀王莽,并将其首级送到宛城。刘玄随即派刘秀代理司隶校尉的职务,先行到洛阳整修皇宫官府。十月,刘玄移都洛阳。之后,刘玄又派刘秀 “以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的名义平定河北,镇抚州郡。这一任命看似是对刘秀的重用,实际上却是想将刘秀调离自己的势力范围,削弱他的影响力。但是,刘秀却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河北地区大展拳脚,开始了他逐鹿天下的征程。

抵达河北后,刘秀废除了王莽的苛政、释放囚犯、广布恩惠,恢复汉室制度,这让他赢得了当地官僚、地主、百姓的大力支持。他还通过各种恩威并施的手段,成功收服了当地的各路义军,使自己的实力迅速壮大 。

公元 25 年六月二十二日,刘秀在鄗城(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千秋亭正式称帝,宣布恢复汉朝的国号,改元建武,史称东汉。

刘秀称帝后,立即挥师南下进攻洛阳。不过并没有发兵强攻,而是派人向洛阳城内的朱鲔守军劝降。朱鲔与刘秀结怨甚深,更是杀害刘縯的主谋之一,因此虽有归降之意,但仍然顾虑重重。刘秀从大局出发,承诺不计前嫌,既往不咎。最终,朱鲔顺利投降。刘秀信守诺言,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

建武元年十月,刘秀移都洛阳,正式确定洛阳为东汉王朝的都城。

(三)扫平割据,一统天下

刘秀称帝后,面临的是一个西分五裂的天下。此时,各地割据势力林立,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满怀壮志,制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统一战争。

建武二年(公元 26 年)春,刘秀命大将盖延率军五万攻击刘永集团。盖延兵分两路,夹击进围刘永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数月后,睢阳城破,刘永逃奔谯县(今安徽亳县)。汉军乘胜追击,夺占沛、楚、临淮等三郡国(约今河南周口、商丘,江苏徐州,安徽阜阳、宿县地区),并击破了刘永部将苏茂等人所率的三万救兵。此后,汉军经过两年的战斗,全歼刘永余部于垂惠(今安徽省蒙城县)。

建武三年(公元 27 年)正月,刘秀亲率大军阻击赤眉军,赤眉军首领樊崇等率十余万人投降。至此,赤眉军被彻底消灭。

建武五年(公元 29 年)十月,刘秀亲征张步,张步投降,与族人被迁至洛阳 。建武八年(公元 32 年),张步意图东山再起,最终被杀。

建武五年(公元 29 年),汉军在昌虑(今山东滕州东南)大败董宪。董宪逃往朐县(今江苏连云港南)。建武六年(公元 30 年)正月,吴汉攻克朐县,董宪在归降途中,被汉军截杀。

建武八年(公元 32 年),刘秀亲率大军大败割据陇西的隗嚣。隗嚣在困境中忧愤而死,其部众也被刘秀的军队逐渐平定。

建武十二年(公元 36 年)十一月,刘秀派遣岑彭、吴汉等将领率军伐蜀。岑彭采用奇袭战术,迅速突破公孙述的防线,成功击败公孙述。

经过十二年的征战,刘秀终于实现统一全国,恢复了汉室的大一统。

三、治国理政,开创盛世

东汉建立之初,还是一个饱经战乱、民生凋敝的破败国家。为了实现长治久安,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和生产。

在政治上,着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三公权力 。设立尚书台,将尚书台作为中央政府的核心机构,处理国家的日常政务。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分掌各项政务。所有政令都由尚书台首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从此,“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同时,下令简化机构,裁减冗员 ,“条奏并有西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一。”

在军事上,废除了西汉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取消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 。这些措施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在经济上,实行“度田”和“屯田”,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度田”就是丈量土地,核实户口 ,以便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同时也核查豪强地主的土地人口,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通过度田,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屯田”就是组织士兵和农民进行垦荒 。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是让士兵在边疆地区开垦荒地,自给自足。民屯则是将无地的农民迁徙到荒地较多的地区,给予他们土地、种子和农具,让他们进行耕种。屯田制的实施,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还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土地问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在农业上,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恢复西汉前期的三十税一的赋制。这一举措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刘秀还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和刑徒 ,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这些措施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在文化上,大力倡导儒学,兴办学校。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西博士之学。刘秀还时常到太学巡视并与学生交谈,在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学。他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他极为重视图书文化建设和皇家藏书的收藏 ,多次下旨征集典籍,补充官府藏书,自此而后,鸿生矩儒,莫不抱负典策图籍,芸汇京师。数十年间,朝廷各藏书阁,旧典新籍,叠积盈宇,汗牛充栋。这些丰富的藏书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

西、光武中兴,影响深远

中元二年(公元 57 年)二月,六十二岁刘秀驾崩于洛阳南宫前殿,结束了自己光辉、璀璨的一生。

刘秀在位三十二年,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使东汉社会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在政治上,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他实行度田和屯田制度,释放奴婢和刑徒,轻徭薄赋,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文化上,倡导儒学,兴办学校,使得儒学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他的统治下,东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口数量大幅增长,被后人称为“光武中兴”。

对于他中兴汉室的历史功绩,后世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者黄留珠认为,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皇帝。

刘秀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辉煌。他凭借着智慧、勇气、毅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登上皇位,开创东汉王朝,中兴汉室,实现国家统一。他的“光武中兴”为东汉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柔道治国”思想,温和的治国方式,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世无数人,他的功绩和贡献也将永远被后人传颂、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