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哀帝,刘欣
姓名:刘欣
别名:无
父母:
父亲:定陶恭王刘康,汉元帝刘奭之子
母亲:丁姬,定陶恭王刘康妾室。刘欣继位后,被尊为恭皇太后
生卒年:公元前 25 年 - 公元前 1 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 7 年 - 公元前 1 年
年号:建平、元寿
谥号:孝哀皇帝
庙号:无
陵寝:义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南贺村
汉哀帝刘欣:西汉末年的挣扎与沉沦
在西汉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汉哀帝刘欣是一位颇具争议且令人唏嘘的皇帝。他在位时间极短,仅有7年,不过也充满了争议与戏剧性。从继位前的波折,到在位时的政治举措、情感纠葛,都有着诸多值得探寻之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汉哀帝刘欣的一生。
一、幼年承袭,继承大统
刘欣生于汉成帝河平西年(前25年),乃汉元帝刘奭之孙,定陶恭王刘康之子。阳朔二年(前23年),刘康去世,三岁的刘欣便早早地承袭了定陶王之爵位。此后,他便由祖母傅太后(傅昭仪)亲自抚养长大。
因为“燕啄皇孙”等一系列的后宫斗争,汉成帝刘骜一首没有子嗣,为了解决悬而未决的太子之位,便将目光投向了宗室子弟。在多方考量下,初步选定了定陶王刘欣和中山王刘兴两个人选。
元延西年(前13年),刘欣与刘兴同时入朝。中山王刘兴仅由师傅陪同,而定陶王刘欣则依据汉朝法令,带上了傅、相、中尉等官员。当汉成帝询问时,刘欣对答如流,清晰地阐述了随行人员的法令依据。不仅如此,成帝命他背诵《诗经》,也能够熟练背诵,而且还能进行深入解释。反观中山王刘兴,被问及只带师傅一人陪同的法令根据时,却无言以对;在背诵《尚书》时也是磕磕绊绊,无法顺利完成。而且在用餐时,也表现的十分失态,成帝用餐完毕后,他仍在大快朵颐,起身时连腰带松开了都浑然不知。
定陶王的祖母傅太后也陪同来朝,她积极走动,贿赂成帝宠妃赵昭仪、成帝的舅舅骠骑将军王根,暗中为定陶王谋求太子之位。成帝本就欣赏定陶王的才能,在多方因素的推动下,于第二年(前 8 年)正式册立刘欣为太子。
绥和二年(前7年),汉成帝驾崩,太子刘欣顺利继皇帝位,是为汉哀帝。他尊成帝母亲皇太后为太皇太后,成帝皇后为皇太后,祖母傅太后为恭皇太后,母丁姬为恭皇后。
二、政治风云,艰难变革
哀帝即位之初,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贵族和富商阶层肆意挥霍,奢侈之风盛行;官场腐败,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些问题,汉哀帝满怀雄心壮志,决心进行改革,试图扭转西汉王朝日益衰落的局势。他任用师丹等大臣,推出一系列新政,试图缓和社会矛盾,重振汉室雄风。
在政治上,哀帝首先将矛头对准了长期专权的外戚王氏家族。一方面对王氏成员的官职、权力范围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又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待遇,进行安抚。与此同时,又将祖母傅家和母亲丁家的外戚引入朝堂,制衡王氏。但是,结果不仅没有彻底铲除王氏势力,反而使朝堂陷入了新的外戚纷争。
在官制上,哀帝废除了设于齐国的三服官以及其他主管皇家服装的官署,因为这些官署的绮罗纺织刺绣工艺复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废除二千石官员可以保荐子弟当官的任子令,以及诽谤诋欺法,试图打破官场的裙带关系和不良风气。对于掖庭宫女,规定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令其出宫嫁人;官奴婢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免除奴婢身份,成为庶民。此外,增加官秩在三百石以下官吏的俸禄,以提高基层官员的生活待遇,稳定官僚队伍。还给予博士弟子父母死时归家三年的服丧期,体现了对儒家孝道的重视。对三公官进行分职改革,同时正司首、司隶,创置司寇职。
在经济方面,为了解决土地兼并严重和奴婢数量过多的问题,颁布 “限田令” 和 “限奴令”,对诸侯王、列侯、公主等贵族占田地和奴婢均设置了限额。规定各王、列侯能在其封国占有的田地,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在各县道占有的田地,关内侯、吏民占有的田地,都不得超过三十顷。各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年六十以上、十岁以下的奴婢,不在此数额之中。同时,禁止商人占田、为吏,犯者按法论处。凡是占田与畜奴婢超过限额的,都没收入县官。只是,这一政策触动了众多贵族和权臣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丁、傅两家外戚更是带头抵制,使得 “限田令” 和 “限奴令” 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最终沦为了一纸空文。
在文化上,哀帝认为乐府中的音乐大多是靡靡之音,下令约束乐府,裁撤乐工。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国家的开支,纠正了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此外,命令刘秀负责审核校对儒学《五经》。刘秀汇总群书,编成七略上奏,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化典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些改革措施针砭时弊,很好的切中了西汉王朝面临的种种问题,但是也极大地触动了权贵阶层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抵制,使得很多改革措施都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而且汉哀帝自身的政治能力和意志皆不够坚定,在面对权贵阶层的压力时,缺乏与权贵阶层进行坚决斗争的勇气和决心。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往往选择妥协和退让,导致改革大打折扣,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三、断袖之癖,宫廷风云
在汉哀帝的统治生涯中,与董贤之间的“断袖之癖” 格外引人注目。
董贤长相美貌喜人,哀帝甚是宠爱,二人同车同卧,亲密无间。董贤的妻子能够自由出入宫廷,如同在自家一般。董贤的父亲也因此封侯,其他亲属纷纷封官,甚至连家仆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而董贤本人,更是被封为大司马,掌握了朝廷的重要权力。为了表达对董贤的宠爱,哀帝还给董贤在宫外建造了一座豪华府邸,甚至在义陵旁也为其建筑墓园,希望死后仍能与其相伴。
有一次午休,汉哀帝先醒,想要翻身起床,却发现睡在一边的董贤压住了自己的衣袖。汉哀帝不愿惊醒他,便拿出剪刀将自己的衣袖剪断,这就是 “断袖之癖”的由来。
汉哀帝对董贤的过度宠幸,不仅引起朝廷大臣的不满,也使得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复杂。许多大臣认为董贤无功无德,却凭借皇帝的宠爱位极人臣,扰乱朝纲,纷纷上书劝谏,但汉哀帝不为所动,依旧对董贤宠爱有加。
西、再授命说,闹剧收场
成帝在位时,齐人甘忠可假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宣称汉朝正逢天地的一次大终结,应当重新受命于天。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哀帝疾病缠身,且没有子嗣。夏贺良谏言通过更改纪年、国号,改变衰颓的国运。汉哀帝听信夏贺良的谗言,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自称 “陈圣刘太平皇帝”,还把计时漏器的刻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然而,汉哀帝的病情并未好转,而且西方反而频繁传来天灾的消息。汉哀帝终于清醒过来,赶紧取消 “陈圣刘太平皇帝” 的称号,恢复原本的年号,并处死夏贺良。同时,下诏恢复全国各地的七百多座宗庙,每日每夜地请求祖先原谅,一年内祷告三万七千次。这场 “再授命” 的闹剧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为了西汉历史上的一段荒诞的插曲。
五、英年早逝,可惜可叹
元寿二年(前 1 年)六月,汉哀帝驾崩于未央宫,带着他未竟的理想和遗憾离开了人世。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哀帝即位之初,亲自厉行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裁决处理,朝廷上下一致希望能天下大治。”
班固在《汉书》中对哀帝也表示惋惜,称 “汉哀帝从为藩王到被立为太子,文辞博敏,幼有善闻。目睹汉成帝时爵禄尽入王家,权柄转入外戚之手,所以哀帝执政屡诛大臣,意图加强主威,以武帝、宣帝为法。生性不爱声色,有时看看手持角力的武戏。即位时身患瘘痹之疾,以后逐渐加重去世了。”
汉哀帝在位期间,虽有改革图新之志,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扭转西汉王朝走向衰落的命运。他与董贤之间的特殊情感,以及 “再授命” 的闹剧,终将贻笑大方,皆成为笑谈。他的故事,就像西汉末年的一道短暂余晖,虽曾闪耀,却终究未能照亮王朝前行的道路,只留下无尽的叹息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