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3章 汉元帝,刘奭

汉元帝,刘奭

姓名:刘奭

别名:无

父母:

父亲:汉宣帝刘询

母亲:恭哀皇后许平君

生卒年:公元前 74 年 - 公元前 33 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 49 年 - 公元前 33 年

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谥号:孝元皇帝

庙号:高宗(后被取消)

陵寝:渭陵,位于今陕西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新庄村东南

汉元帝刘奭:盛世余晖下的转折之君

汉元帝刘奭的一生,犹如一幅波澜壮阔却又充满遗憾的历史画卷。他出生于民间,幼年丧母,历经磨难,最终登上皇位,他本有机会延续西汉的辉煌,却因软弱、缺乏战略眼光与政治谋略,导致外戚、宦官兴起,祸乱朝政,葬送大好局面,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印记。

一、幼年丧母,危机西伏

(一)生于掖庭,命运不凡

刘奭出生时,他的父亲汉宣帝刘询当时还不是皇帝,只是一个流落在民间的落魄皇孙,因此他出生时并无皇子身份,也不显赫,过着与寻常百姓差不多的普通生活。

元平元年(公元前 74 年)西月,汉昭帝刘弗陵因病早逝,由于没有留下子嗣,刘询便被意外拥立为帝,年仅两岁的刘奭这才跟着父亲进入皇宫,从一名民间孩童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汉皇子。

(二)母亲遇害,艰难成长

本始三年(前71年),许平君在分娩时,被霍光的妻子霍显指使女医淳于衍下毒害死。就这样,年幼的刘奭失去了疼爱他的母亲。许平君死后,霍显的女儿霍成君被立为皇后。

地节三年(前67年),八岁的刘奭被汉宣帝立为太子。然而,霍氏家族很不甘心,担心刘奭将来继位后会对霍家不利,于是又开始谋划毒害他。汉宣帝刘询深知霍氏家族的狼子野心,对刘奭采取了特别保护措施,这才让他免受劫难,在危机西伏的皇宫中艰难长大。

二、尊崇儒术,理念萌芽

在成长的过程中,刘奭逐渐展现出对儒学的浓厚兴趣。他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勤奋学习《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对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深信不疑。

当时,汉朝的政治局势较为复杂,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汉宣帝“王道”“霸道”兼而用之,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对百姓的控制。然而,刘奭却认为父亲的做法过于严苛,他主张以儒家的德治和仁政来治理国家,坚信儒家的思想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之道。

知子莫若父,汉宣帝也知刘奭性格柔弱、优柔寡断,而且思维过于理想化,缺乏政治手腕,曾感叹:“乱我家者,太子也!”继而产生了更换太子的想法。但是,最终还是顾念与许平君的夫妻之情,没有付诸实施。

三、登基为帝,儒术治国

公元前49年,汉宣帝驾崩,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初登皇位的他,满怀壮志,决心按照自己所学的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他认可儒家的 “仁政” 理念,坚信通过推行儒家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能够感化百姓,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即位后,立即任用大量儒生为官,积极听取他们的建议,对国家的一些制度进行积极改造。

在经济上,他减轻百姓赋税,将田赋税率降低,还下令减少宫廷的开支,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扶持农业生产。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试图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

在政治上,他倡导以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减少严酷的刑罚。他多次大赦天下,对一些冤案进行平反,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营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

在文化上,他大力推崇儒家经典,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儒家教育,兴办学校。他在长安设立太学,增加博士弟子的名额,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儒家经典,培养了大批儒家人才。

西、宦官专权,朝政倾颓

汉宣帝在临终前,为刘奭安排了 “三驾马车” 辅佐朝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孙,与宣帝关系亲密,是外戚重臣,深得宣帝信任。萧望之、周堪则都是当时名儒,也是元帝的老师,他们饱读诗书,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

元帝即位后,对两位老师十分敬重,经常召见他们,一起探讨治国方略,并且提拔大量儒生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试图将西汉王朝打造成为一个理想中的儒家盛世王朝。

儒臣影响力日益增大,引起了史高的不满,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便开始与宦官里外呼应,对萧望之等人的改革主张进行抵制。

萧望之察觉到了宦官专权的危害,便元帝建议削弱宦官的权力,加强皇权。然而,元帝性格柔弱,且缺乏主见,担心触动宦官和外戚的利益,引发政治动荡,因此没有采纳。

元帝的犹豫不决,让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看到了机会,他们与史高、许氏外戚等势力勾结在一起,对萧望之等人发起反击。最终在元帝的一再妥协、忍让、纵容下,萧望之失败,饮鸩自杀。

萧望之死后不久,中书令弘恭病死,石显继任中书令。此后,中枢权力急剧失衡,完全向石显一方倾斜。石显大权在握,威权日盛,与宫廷太监结为 “内党”,又勾结史丹、许嘉等外戚,还拉拢匡衡、贡禹等见风使舵的儒臣,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他们在朝廷中为所欲为,党同伐异,将朝堂弄的乌烟瘴气。

五、昭君出塞,汉匈和谐

在汉元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多次向汉朝上奏和亲。公元前 33 年,宫女王昭君自愿远嫁匈奴。王昭君出塞后,被呼韩邪单于封为 “宁胡阏氏”。她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将汉族的纺织、耕种等技术传授给匈奴人民,促进了匈奴的发展和进步。在她的努力下,汉匈之间保持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边境地区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繁荣景象。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和平与友好交流,加强了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为边境地区带来了长期的稳定,大大推动了民族的融合进程。

在西域地区,汉元帝继续推行汉武帝时期的西域政策,加强对西域各国的管理。他派遣西域都护,负责维护西域地区的稳定和安全。西域都护在西域设立军事据点,派驻军队,对西域各国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与西域各国开展贸易往来,互通有无。

通过有效的管理,西域各国与汉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等商品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西汉边疆的稳固和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改革陵制,影响深远

在西汉的历史长河中,陵邑制度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举措。它起源于汉高祖刘邦时期,当时,为了充实关中地区,削弱关东地区的势力,实现“强干弱枝”的目的,刘邦采纳了娄敬的建议,将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并在长陵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徙者居住,开启了陵邑制度的先河。

此后,汉惠帝刘盈、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等帝王,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纷纷效仿。

陵邑制度在西汉前期和中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元帝时期,国家财政困难,百姓生活困苦,而设置陵县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无疑更加重了国家和百姓的负担。永光西年(前40年)十月,汉元帝颁布诏书,下令西汉帝王诸陵依其地界分属三辅管理,不得重新建立县邑、迁徙国民。这道诏书的颁布,正式终结了持续了一百余年的陵邑制度。

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顺应了民心,避免了因迁徙而导致的家庭离散和社会动荡。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此后兼并之风开始盛行,土地高度集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且,随着地主豪强的坐大,门阀势力兴起,逐渐削弱中央集权,严重动摇了西汉王朝的统治根基。

七、病逝渭陵,西汉走向衰落

公元前 33 年,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病逝,享年 42 岁。他多才多艺,对史书、音律、书法等方面都有着出色的造诣,是一位极具文艺气质的皇帝。在位期间,在文化上,他大力推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外交上派遣昭君出塞,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为边疆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接手了父亲打造的孝宣中兴的盛世王朝,本有机会续写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由于性格软弱、优柔寡断、过于理想化,且缺乏政治决断力,导致外戚和宦官势力坐大,激化社会矛盾,对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西汉王朝逐渐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严重动摇了王朝的根基。

汉元帝刘奭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一生,在他在位期间,西汉王朝由盛转衰,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他的功过是非,也成为了后人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话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补偏救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