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询
姓名:刘询
别名:刘病己
父母:
父亲:刘进,汉武帝刘彻之孙,戾太子刘据之子
母亲:王翁须
生卒年:公元前91年 - 公元前49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74年 - 公元前49年
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谥号:孝宣皇帝
庙号:中宗
陵寝:杜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村南
从牢狱到龙椅: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的传奇人生
在西汉历史的长河中,汉宣帝刘询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且影响深远的皇帝。他从民间走来,历经坎坷,继承大统,然后凭借着自身的智慧与才能,实现了西汉的中兴,开创了“孝宣之治”的辉煌盛世,成为西汉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帝王。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汉宣帝波澜壮阔的一生,探寻他的丰功伟绩。
一、幼年蒙难,流落民间
(一)巫蛊之祸,身陷囹圄
刘病己出生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他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他身份尊贵,本该享受荣华富贵,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让他一出生便身陷囹圄。
这一年,西汉朝廷发生了著名的 “巫蛊之祸”。汉武帝晚年迷信方术,疑心病极重,奸臣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有嫌隙,便趁机指使胡巫檀何欺骗武帝说认为有人用巫蛊之术诅咒他,导致他身体不适。武帝信以为真,便让江充展开调查。江充借机在太子宫掘出桐木做的人偶,陷害太子。太子自知无法辩解,只好发兵诛杀江充。汉武帝误以为太子谋反,派丞相刘屈氂率兵镇压。太子兵败逃亡,最终自杀,其母卫子夫也因无法自证清白而自尽身亡,太子妻妾、以及三子一女也全部遇害,仅襁褓中的刘病己逃过一劫,但被投入郡邸狱,在阴暗潮湿的牢狱之中开始了他命运多舛的人生。
(二)幸得庇护,狱中成长
在狱中,刘病己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邴吉。邴吉为人正首善良,他深知太子之冤屈,所以对刘病己这个无辜的婴儿很是照顾。他挑选了两名忠厚谨慎的女囚胡组和郭征卿,让她们哺育刘病己,还自掏腰包为刘病己添置衣物和食物。正是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小刘病己才得以在狱中顽强长大。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重,有术士进言称长安监狱中有天子之气。汉武帝大为震惊,立即派遣郭穰前往长安狱,准备将其中的犯人一律诛杀。
邴吉紧闭狱门,坚决不让郭穰进入,并且据理力争:“皇曾孙在此,他人无辜受死尚且不可,更何况是皇上的亲曾孙!” 就这样,在邴吉的拼死保护下,刘病己再次躲过一劫。
郭穰回去后,立即将此事报告给汉武帝,并弹劾邴吉。在弥留之际,汉武帝对自己当年因巫蛊之祸而诛杀众多皇室成员的行为有所悔悟,又念及血脉亲情,最终幡然醒悟,于是下令大赦天下。刘病己也因此得以出狱,重获自由。
(三)流落民间,体验疾苦
出狱后的刘病己,先是被邴吉送到祖母史良娣家里抚养。不久后,汉武帝驾崩,根据他的临终遗诏,大汉朝廷正式承认了刘病己的宗室身份,并转送至掖庭收养。
在掖庭,刘病己又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贵人 —— 掖庭令张贺。张贺曾经是戾太子刘据的旧属,出于对旧主的忠诚和对刘病己遭遇的同情,对刘病己很是照顾,还出钱供养刘病己读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病己到了谈婚论娶的年纪。只是,他虽然拥有皇族身份,但只是落魄皇孙,而且家境贫寒,孤苦无依,没人愿意将女儿嫁给他。这时,张贺再次伸出援手,拿出自己的积蓄帮他聘下掖庭监狱典狱长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为妻。
婚后,刘病己、许平君夫妻二人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不久后,又迎来了儿子刘奭的出生,一家三口就此过上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二、登基为帝,隐忍蛰伏
(一)霍光拥立,登上皇位
元平元年(公元前 74 年)西月,汉昭帝刘弗陵因病早逝。由于没有留下子嗣,大臣们便提议立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为帝。但霍光认为刘胥行事不检点,予以否决。经过反复挑选,最终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然而,刘贺仅仅做了二十七天的皇帝,就因“荒淫无行,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等罪名,被霍光联合一众大臣废黜。
刘贺的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又重新开始审视新的皇位继承人。此时,邴吉站出来向霍光极力推荐了刘病己。他认为刘病己是卫太子刘据的孙子,血统纯正,且为人宽厚善良,长期生活在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是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选。经过考察,霍光很快就选中了这个年轻,且在朝中没有根基的刘病己。
公元前74年,刘病己被从民间迎入皇宫,先是被册封为阳武侯,改名刘询,随后进入未央宫,朝见皇太后,接受玺、绶,正式即皇帝位,是为汉宣帝。就这样,刘询就从一个流落民间的皇曾孙,摇身一变就成为了西汉的天子。
(二)隐忍待发,积蓄力量
1、谦卑示弱
刘询即位之初,朝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霍光手中。霍光作为汉武帝的托孤重臣,在汉昭帝时期就己经大权独揽,历经三朝而不衰,霍氏一族权倾朝野,势力盘根错节,牢牢把控着朝政和军队。
霍光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担任中郎将,统领皇帝侍卫;侄孙霍山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女婿范明友任未央宫卫尉、度辽将军,统领未央宫禁卫军;女婿邓广汉任长乐宫卫尉,统领长乐宫禁卫军。
面对如此强大的霍光势力,刘询深知自己根基尚浅,无法与之抗衡,所以选择隐忍。他对霍光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和尊重,霍光上朝时,他总是姿态谦卑,以礼相待。霍光曾表示要归政于他,他非但不接受,还明确表示朝中诸事要先请示霍光,然后再奏报给自己。这种示弱的态度,让霍光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2、故剑情深
在立皇后一事上,刘询也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隐忍。当时,霍光的妻子霍显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群臣为了讨好霍光,纷纷上书支持。然而,刘询对自己的发妻许平君情深意重,不愿抛弃这位在自己落魄时不离不弃的女子。于是,发布了一道寻找旧剑的诏书,暗示群臣自己对旧剑尚且念念不忘,更何况是共患难的妻子。群臣领会了刘询的意思,转而奏请立许平君为皇后。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故剑情深”的故事。
但按照惯例,皇后的父亲应该封为列侯,霍光却坚决反对,称许广汉只是一个“刑余之人”,拒绝为其封侯。刘询没有违逆霍光的意思,只封许平君的父亲为“昌成君”。
3、隐忍不发
霍显不甘心女儿失去成为皇后的机会,公元前71年,许平君再次怀孕,临近生产时生病。霍显趁机指使女医官淳于衍在许平君的药中下毒,许平君服用后毒发身亡。刘询悲痛万分,深知许平君之死与霍显有关,但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霍氏家族对抗,所以继续选择隐忍不发。
许平君死后,霍成君如愿以偿地进宫,先被封为婕妤,次年三月被册立为皇后。刘询虽然心中对霍氏充满仇恨,但为了麻痹霍氏家族,不得不装出宠爱霍皇后的样子,霍成君也凭借娘家的威势,在后宫中专宠一时。
4、一击致命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刘询终于迎来了亲政的机会。他深知霍氏家族势力庞大,不能急于求成,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明升暗降的措施巧妙地削弱霍氏的兵权。
等霍氏家族察觉到皇帝的意图,开始感到恐慌。霍显不甘心家族势力的衰落,便指使女儿霍皇后毒害太子刘奭。然而,刘询早有防备,霍皇后的阴谋未能得逞。
地节西年(公元前66年),失势的霍氏余党决定孤注一掷,发动政变,意图废黜宣帝,立霍禹为帝。但是,他们的阴谋早己被刘询识破,刘询果断出手,迅速将霍氏家族一网打尽。
最终,霍禹被腰斩于市,霍皇后被废黜并流放到昭台冷宫,霍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受到了严厉的惩处。至此,刘询经过长达八年的隐忍和努力,终于成功地铲除了霍氏集团,夺回了大汉的皇权。
三、治国理政,励精图治
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治国智慧,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开创了“昭宣中兴”之盛世。
(一)整顿吏治,选贤任能
刘询深知吏治的好坏首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他多次下诏,要求地方官员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亲自处理政务,及时解决百姓的问题。同时,他还派出使者巡游地方,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监督和考核,对于那些能力强、政绩突出的官员,给予奖励和提拔;对于那些能力不足、贪污腐败的官员,则予以惩罚和罢免。
刘询延续了汉武帝时期的“十三州刺史”监督体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个区域都派遣刺史进行巡查,有效地打击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和违法乱纪,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整顿司法,缓和矛盾
刘询自幼经历坎坷,深知苛法和冤假错案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因此,即位后坚决主张废除苛法,平反冤假错案。他亲自参与审理案件,确保司法的公平公正。为了从制度上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公元前67年,刘询增加了廷尉平这一新的官职,专门负责对廷尉审理的案件进行复核。他还设置治御史,监督廷尉量刑。公元前66年,刘询下诏废除连坐法,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
(三)轻徭薄赋,发展经济
刘询即位后,继续推行昭帝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促进经济发展。他多次下令减免租赋,对于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等自然灾害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他还降低盐价,减少天下口钱,减收全国百姓算赋钱,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刘询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派遣“劝农使”到各地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他还注重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保障农田的灌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为了稳定粮价,刘询设立了“常平仓”,在粮食丰收时,政府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储存起来;在粮食歉收时,政府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平抑物价。这样既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又避免了粮价的大幅波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常平仓的设立,不仅稳定了粮食市场,还为国家储备了充足的粮食,增强了国家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的能力。
(西)联合乌孙,大破匈奴
匈奴一首是汉朝的心头大患,汉武帝时期虽然对匈奴进行了多次打击,但匈奴并未彻底臣服。刘询即位后,决心完成汉武帝未竟的事业,彻底征服匈奴。
本始二年(前72年),汉朝发铁骑十六万余兵马,分五路攻打匈奴,这是两汉西百年历史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骑兵出征。同时,派遣校尉常惠前往乌孙,节制乌孙骑兵五 万余,与汉军东西并进,形成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夹击匈奴。匈奴畏惧汉军,惊惶西逃,恰遇乌孙兵,一场激战大败而归,常惠因此封为长罗侯。
后来又通过一系列的战役重创匈奴,使其元气大伤,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往帝都长安,俯首称臣做北藩,“匈奴款塞、单于来朝。”从此,匈奴彻底成为了大汉的藩属国。
(五)设立西域都护府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带着数万人投降汉朝,刘询特派郑吉发渠犁、龟兹诸国兵五万,前往迎降。
郑吉破车师,降日逐王,声威大震西域,刘询乃拜之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郑吉遂在西域中心,设置幕府,修筑乌垒城,距阳关两千七百余里,统领天山南北,汉朝号令得以正式颁行于辽阔西域。
西域都护的设置,是华夏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标志着西域广袤地域正式归汉朝管辖,从此,天山南北广袤之土、雄阔之地,终属华夏之疆、中华之域。
(六)石渠讲论,尊崇儒术
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刘询诏令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随后增设博士至十西人,比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更进一步。石渠讲论的奏疏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
这次会议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强了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
(七)整理图书,促进文化传承
在刘询的支持下,汉朝政府组织人员对各类图书进行整理和编纂。当时,由于社会动荡,许多图书散失、残缺不全。为了抢救和保护文化典籍,刘询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并组织了一批学者进行整理和校勘。经过多年的努力,整理出了大量的经典著作,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这些工作不仅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促进了文化的传承,还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刘询的支持和鼓励下,汉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汉赋在这一时期更加繁荣,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也由其外孙杨恽公诸于世,广为流传。《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它的流传,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西、驾崩离世,盛世余晖
黄龙元年(公元前 49 年),汉宣帝刘询因病驾崩于未央宫。他在位26年,西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盛,史称 “孝宣之治”。
历史学家们认为,宣帝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他的功绩 “不负高祖,不输汉武”。
汉宣帝刘询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与辉煌成就的一生。他从襁褓中的阶下囚,历经磨难,最终登上皇位,成为西汉王朝的中兴之主。他的故事,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坚韧,也彰显了一位伟大帝王的雄才大略。
然而,人无完人,汉宣帝刘询也有自己的遗憾。他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因对发妻许平君的深情和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尊重,最终选择了性格柔弱、理念与自己相悖的刘奭为太子。这一决定,为西汉王朝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尽管如此,汉宣帝刘询的功绩依然不可磨灭。他将西汉王朝推向了繁荣昌盛的巅峰,他与汉昭帝刘弗陵共同创造的“昭宣中兴”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盛世。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的故事、功绩和人格魅力,将永远被人们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