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威已然立下,那血腥的场景还在众人眼前挥之不去,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与肃杀之气。
沈炼的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武官们。
沈炼没有丝毫的耽搁,直接开口说道:“各位,朕不管你们以前是什么人,以前怀揣着怎样的心思和想法。朕今日就明确地告诉你们一句话。这大乾帝国是朕的帝国,是朕的江山社稷,朕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把朕的帝国搞乱。”
微微停顿了一下,眼神愈发冷峻,继续说道:“朕警告你们,谁敢妄图破坏朕的帝国,朕就让他分兵36路给朕驻守帝国的边疆。”
紧接着,沈炼的语气缓和了些许:“你们今日能来参加这次的会议,朕很欣慰,至少说明你们心中还存有对帝国的一丝敬畏和忠诚。”
目光再次扫过众人,语气变得严肃:“如今帝国里面的军队体系实在是混乱不堪,各种士兵鱼龙混杂,毫无秩序可言。这是帝国的隐患,也是朕的心头之患。今日,朕把你们召集于此,就是要你们都给朕好好地想一想,帝国的军队究竟该如何管理,你们身为帝国的武官,又该如何去做。”
沈炼顿了顿,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就在这里写,朕给你们一个时辰的时间。谁若能写出令朕满意的建言,便可以继续留在军队,为帝国效力;但若是那些草包,对军事一窍不通,毫无建树的。嘿嘿,那就别怪朕不客气,趁早别当军人了,都去当平民,去过那寻常百姓的日子吧。”
说罢,沈炼站起身来,在一群侍卫和太监的簇拥下,带着内阁的大臣们以及文官转身离去,只留下一群神色各异的武官站在广场上。
太监宫女们立刻忙碌起来,他们为在场的武官们端来了桌子凳子,以及笔墨纸砚。
武官们面面相觑,有的眉头紧锁,已经陷入了沉思。有的则脸色苍白,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慌乱与无助,显然对这突如其来的考验毫无准备。
但此刻,他们都明白,自已的命运仿佛悬在了这一张薄薄的纸张之上,一场无声的较量在这紫禁城的广场上悄然拉开了帷幕。
广场上一片寂静,唯有笔尖在纸张上发出的沙沙声。
袁世凯端坐在桌前,身姿挺拔,眼神专注而深邃,手中的毛笔在墨汁中轻轻蘸取后,便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地书写起来。他心中暗自思忖着这些年来在军事上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从军队的编制架构到士兵的训练方法,从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到军事战略的布局谋划,无一不条理清晰地跃然纸上。
袁世凯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展现自已的才能,因此写得格外用心,不一会儿,纸上便布满了他苍劲有力的字迹,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王国珍也是如此,他眉头紧锁,沉浸在自已的思绪之中,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停下笔来微微点头,似乎在斟酌着更为恰当的措辞。他所写的内容涉及军队的纪律整顿与思想建设,他认为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更要有坚定的信仰和严明的纪律。他的笔触刚劲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军人特有的坚毅与果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面前的纸张也逐渐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填满,一篇颇具见地的军事建言即将完成。
然而,在广场的另一边,情况却截然不同。那些曾经的八旗子弟和绿营军官们则是如坐针毡,他们望着眼前的笔墨纸砚,眼神中充满了无助与迷茫。一位八旗军官面色涨红,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手中的毛笔颤抖着,在纸上落下的字迹歪歪扭扭,不成样子。
平日里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对于军事理论和实际管理可谓是一窍不通,此刻让他写关于军队改革的文章,简直比登天还难。他偷偷地环顾四周,看到其他有能力的军官奋笔疾书的样子,心中愈发焦虑,嘴里不停地嘟囔着:“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啊?”
旁边的一位绿营军官也好不到哪里去,紧皱着眉头,眼神空洞,手中的笔在纸上无意识地划动着,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他试图回忆起曾经在军队中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希望从中找到一些灵感,但脑海中却一片混乱,只留下平日里吃喝玩乐的场景,对于军事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他几乎是一无所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的纸上依旧是寥寥数语,而且错字连篇,字迹潦草,与袁世凯、王国珍等人的卷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时间的逐渐流逝,广场上的气氛愈发紧张。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军官们依旧在专注地书写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与从容。而那些毫无头绪的军官们则越来越慌乱,有的开始唉声叹气,有的甚至试图作弊,偷偷地看向旁边人的文章,但又害怕被发现,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
这些在想办法写文章的还好,但是,军队里面,已经升到了三品以上的武官了,在地方上也是一个大员了,竟然还有一部分人不识字。现在拿到了笔和纸,连自已的名字都写不出来。
在广场里,有几位武官正满脸窘迫地僵坐在那里,手中的笔仿佛有千斤重,怎么也落不下去。他们怎么也是三品以上的官员了,平日里在地方上也是威风八面、说一不二的大员,可谁能想到,他们竟然目不识丁。
其中一位武官面色涨红,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眼神中满是焦急与羞愧。他紧紧地握着笔,手心里全是汗水,那支笔在他的手中颤抖着,几次想要在纸上落下痕迹,却又犹豫不决。旁边的另一位武官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偷偷地环顾四周,看到其他武官都在奋笔疾书,心中更加慌乱。他试图模仿别人写字的样子,可那笔在他手中完全不听使唤,在纸上划出一道道歪歪扭扭的痕迹,连自已的名字都写得支离破碎,完全不成样子。
这些武官平日里依靠着祖辈的荫庇或者在战场上的些许战功而获得了高位,却从未重视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在他们看来,行军打仗靠的是勇猛和武力,识字与否并不重要。
然而,今日在这乾清宫前的广场上,面对着皇帝的要求,他们才深刻地意识到自已的无知是多么的可笑和可悲。
周围识字的武官们偶尔投来的异样目光,让他们如坐针毡,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很快,时间已经来到了12点,考试时间到了。
旁边的太监宫女们立即走了过来,收走了武官手中的卷子,搬走了桌子凳子和笔墨纸砚。
卷子很快就送走了,这些武官心情忐忑的继续呆在广场上,等着沈炼的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