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63章 崛起17

伯升豁儿多黑申在有的史料中也被称为“拜姓忽儿”。

至于海都的次子察剌孩邻忽的真实姓名则值得商榷,因为 “邻忽”与“令稳”通用,是辽国分封北边游牧部落首领的官名。

如果说察剌孩邻忽这个名字颇为蹊跷,那么察剌孩邻忽儿子的姓名更是意味深长。

按照大多数史书记载,察剌孩邻忽的儿子叫“想昆必勒格”,“想昆”是辽朝部族长官名“详稳”的谐音,相当于汉语中“将军”或“丞相“的意思,是位高权重的辅政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必勒格”在突厥语中是“贤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贤明的将军(丞相)”。

与其说这是他的名字,不如说是对他的溢美之词。

因此, 14世纪初伊利汗国拉施特著的《史集》记载的“速儿忽都忽赤那”应该才是察剌孩邻忽儿子的本名。

“速儿忽都忽赤那”被称为“想昆必勒格”,相对应的,伯升豁儿多黑申的儿子——屯必乃薛禅,名字中的“薛禅”,也是蒙古语意的“贤明”。

至此,孛儿只斤乞颜部的一把手、二把手都被冠以贤者之名,部落自然欣欣向荣,势力不断扩大。

但此贤非彼贤,一个是契丹人分封的,一个是蒙古人民认可的,当两人共同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两人的关系一定非常微妙。

结合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常用的羁縻之法,作者深刻怀疑,契丹人的势力当时己经深入孛儿只斤乞颜部落内部,分封海都的次子和次房孙就是分化孛儿只斤乞颜部落的一种手段,为将来可能进行的领土扩张埋下伏笔,打下钉子。

作为上位者的契丹人,这看似一招无意的闲棋,或者只是他们管理游牧部落的通常手法——在小部落里找个代言人,却给今后孛儿只斤乞颜部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真是谋划深远,手段也称得上“润物细无声”。

所以,大家可以鄙视领导人格的卑劣,但请不要怀疑他们的智慧和远见。

之所以强调是“智慧”而不是智力,是因为智慧与智力是有区别的,智力的来源主要是天赋,但它仅仅是智慧的一部分;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天赋固然重要,但从人生的阅历中汲取养分,并在关键时刻将经验总结成规律的能力同样不可或缺。

这就是优秀的领导者不论好坏,但都必须是能力、资历俱全的底层逻辑。

但在当时,凭借海都在部落里的权势和政治手腕;凭借伯升豁儿多黑申在三兄弟们中的威望,契丹人的这些小心思似乎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伯升豁儿多黑申顺利接手了父亲的事业,他的儿子屯必乃薛禅,孙子合不勒不但接续成为了孛儿只斤乞颜部落的“汗”还是蒙古各族的合汗。

但只要条件成熟,以前埋下的种子就会生长开花。

等到伯升豁儿多黑的孙子合不勒的时候,内忧外患之下,合不勒的儿子再也没能力成为蒙古族的合汗,反而是察剌孩邻忽的孙子俺巴孩接受了合不勒的衣钵,伯升豁儿多黑的血脉传承因此间断。

之后俺巴孩创立的部落更是与与孛儿只斤乞颜部龌龊不断,甚至差点把少年铁木真逼上了绝路。

这些历史事实无毋庸置疑地说明:契丹先人的布置并没有白费,他们给蒙古人埋下了一个足够大的坑;如果不是契丹人的后代太弱鸡,所有这些都会成为他们分化瓦解蒙古族的有效手段。

更令人拍手叫绝的是,由于契丹人没来得及露出狰狞的一面,大多数蒙古人竟然一首把契丹人当作朋友。

最好的证据就是:当金灭辽时,辽天祚帝出逃,即使众叛亲离,天祚帝依然自信满满,在他的带领下,辽国可以起死复生,而底气就是他认为,在蒙古草原能得到翻盘的本钱。

然而金国人的追击速度太快,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天祚帝依靠蒙古人复国的计划虽然失败了,但当耶律大石西迁时,却依靠征集的万余蒙古精兵,驰骋中亚,这些蒙古精兵为建立西辽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