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龙涎潭的晨雾被挖掘机的轰鸣震碎,沈知禾趴在蒿草丛中,掌心的骨哨沁着冷汗。透过铁丝网,他看见施工队长正用红色油漆在岩壁上画圈,圆圈中央,是棵三人合抱的古树——树皮上钉着的木牌写着"杂木,无保护价值",但沈知禾认得那是棵栓皮栎,《俯察品类之盛》中记载其为"生态系统关键种"。
"动手。"夏蘅风的声音从蓝牙耳机里传来,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沈知禾深吸一口气,将骨哨抵在唇边,吹出山守朴教的头段调子。尖锐的哨音划破晨雾,远处的松林里立刻传来老鸹群的惊飞声,施工队的注意力被引向山坡西侧。
"就是现在!"沈知禾猫腰穿过铁丝网,夏蘅风早己举着手机冲进施工区,镜头对准被砍倒的树桩。横截面上,年轮像唱片的纹路般清晰,她用APP的"年轮计数"功能扫描,屏幕上跳出数字:328。
"328圈!"夏蘅风的声音带着震惊,"比《崂山百草话聊斋》里说的'山神庙古木三百年'还多二十八年!"沈知禾蹲下身,手指划过年轮的疏密变化,在1983年的位置停顿——那圈年轮突然变窄,之后的三十年里,树木生长持续放缓。
(二)
施工队长发现被骗,带着工人骂骂咧咧地冲过来。沈知禾迅速用专业APP生成生长曲线,红色的折线在1983年出现陡峭下滑,旁边自动关联《俯察》的"栖息地破坏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研究:"当周边300米内出现人类活动时,树木次生生长速率下降47%。"
"让开!"施工队长揪住沈知禾的衣领,"这树挡了输水管道,林业局批文都下来了!"夏蘅风立刻将手机屏幕转向他:"您看这年轮,1983年后明显变窄,那年正好是三花冬青开始濒危的年份,说明这片生态系统从那时起就受损了!"
沈知禾挣脱束缚,急中生智:"《俯察品类之盛》里写着,栓皮栎的深根系能与地下暗河形成物质循环网,就像《聊斋》里说的'山神龙脉'——砍了它,龙涎潭的水脉可能就断了!"他指向不远处的潭水,此刻水面正泛起不正常的涟漪。
(三)
施工队长嗤笑一声:"少拿古书糊弄人!"这时,夏蘅风突然展开速写本,上面是刚完成的插画:挖掘机的铁臂化作恶龙利爪,正劈向古树桩,而年轮的纹路瞬间化作护山神龙的鳞片,每圈年轮都闪着金光,旁注"320年=320圈龙鳞"。
"您看这鳞片的排列,"夏蘅风指着画中年轮的走向,"和地质队测的地下水流向图一模一样!"沈知禾立刻调出手机里的地质资料,果然,古树根系的分布与暗河支流完全重合。
就在这时,保护区管理站的车鸣着警笛驶来。站长姓李,是李墨教授的学生,他看了眼树桩年轮,又翻了翻沈知禾的APP记录,眉头紧锁:"按规定,施工队有合法批文,但你们提出的生态影响也有道理..."
(西)
李站长最终给出的解决方案是:"72小时,你们得拿出能说服专家委员会的证据。"他指着施工队的设备,"三天后如果没有确凿数据,工程必须继续。"
返回茅屋的路上,夏蘅风的速写本被汗水浸湿,画中的龙鳞晕染成一片金黄。沈知禾的手机不断收到山守朴的语音消息:"去查老周的科考日志,1983年那棵栓皮栎旁边,肯定有三花冬青!"
在山守朴的茅屋,三人翻出1983年科考日志的复印件,果然在栓皮栎的记录旁看到:"树下发现三花冬青幼苗三株,依赖其遮阴环境。"沈知禾立刻关联《俯察》中的"生态位互补"理论:"栓皮栎为三花冬青提供阴蔽,三花冬青的根系分泌物又能促进栓皮栎生长,它们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夏蘅风突然指着日志里的手绘地图:"你们看!栓皮栎的位置正好在暗河与地表径流的交汇点,就像《聊斋》里说的'龙涎入地之处'!"她的笔尖在地图上画了个圈,那里正是施工队要爆破的区域。
(五)
接下来的两天,三人在龙涎潭区域疯狂收集证据。沈知禾用地质雷达探测地下暗河,数据显示栓皮栎的主根确实插入暗河岩壁,如同《俯察》中"树木作为地下水文指示物种"的案例;夏蘅风则走访周边村庄,收集到三位老人的口述史,都提到"山神庙古木活着时,龙涎潭从不干涸"。
最关键的发现来自山守朴——他从药篓深处掏出个蜡封的玻璃瓶,里面是1983年采集的栓皮栎根际土壤样本。"俺当年觉得这土不一样,"老人的手有些抖,"现在知道了,里面有三花冬青分泌的特殊有机酸。"
沈知禾将土壤样本送到保护区临时实验室,检测结果令人震惊:样本中含有一种罕见的氨基酸,能显著增加土壤团粒结构的稳定性,这正是《俯察》中"濒危植物对生态系统的独特贡献"理论的实证。
(六)
第三天清晨,三人带着所有证据来到管理站。沈知禾的PPT分为左右两栏:左栏是《俯察》的科学数据——栓皮栎的水文作用、土壤氨基酸分析、年轮生长曲线;右栏是《聊斋》的文化叙事——山神龙脉传说、村民口述史、夏蘅风的插画。
"我们认为,"沈知禾深吸一口气,"这棵栓皮栎不仅是棵树,更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枢纽,它的存在与三花冬青的濒危、龙涎潭的水文息息相关。而当地人的传说,本质上是对这一生态关系的经验性认知。"
夏蘅风展示了最后一幅速写:栓皮栎的根系像神经网络般延伸,连接着三花冬青、暗河和整个山林,而山守朴的骨哨声波在根系间传导,形成一个发光的保护罩。"这就是'山神龙脉'的科学版,"她轻声说,"保护它,就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记忆。"
(七)
李站长盯着屏幕上的根系网络图,又看了看山守朴带来的土壤检测报告,沉默良久。窗外,施工队的挖掘机正在待命,引擎的轰鸣声隐约传来。
"专家委员会的意见是..."李站长终于开口,"需要更权威的论证。"他看向沈知禾,"你们知道吗?省林科院的老院长,就是1983年科考队的队长。"
沈知禾的心猛地一跳,他想起老周提起过的那位老院长。夏蘅风己经拿出手机,开始搜索老院长的联系方式。山守朴则走到窗边,望着龙涎潭的方向,喃喃自语:"328年的树,比俺还年长啊..."
就在这时,沈知禾的手机收到一封新的匿名邮件,附件是段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在施工区边缘的岩缝里,几株纤细的幼苗在风中摇曳,叶片形状正是三花冬青。邮件正文只有一句话:"它们还在,就在栓皮栎的影子里。"
三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希望。沈知禾握紧拳头,想起《俯察》里的话:"生态系统的韧性,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关联中。"而现在,他们需要在72小时的时限内,让所有人看到这些关联——无论是科学的数字,还是传说的光芒。
施工队的噪音突然停了,远处传来山雀的鸣叫。沈知禾摸出骨哨,轻轻吹了声,这次没有模仿老鸹,只是一声悠长的叹息,像风吹过328圈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