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崂山北坡的晨雾像浸透了墨的棉絮,沈知禾的登山靴踩在湿滑的岩壁上,每一步都带起碎石。山守朴在前头用竹杖点地,杖尖划过苔藓时留下深绿色的痕迹,夏蘅风举着防水画夹,速写本塑料封面上凝结的水珠正顺着《俯察品类之盛》的logo滑落——那是沈知禾用防水袋给她印的图案。
"就快到了。"山守朴的声音从雾中传来,带着金属哨子的轻响。沈知禾抬头,看见前方岩壁上有道天然裂缝,裂缝上方挂着半片褪色的红绸,在晨风中飘摆如旗。他想起《崂山百草话聊斋》里"三女护山"篇的描写:"山民以红绸系之,祈其庇佑。"
(二)
裂缝内部形成个微型凹室,三株纤弱的植物从石缝中钻出,叶片边缘的锯齿在手电光下闪着银光。沈知禾的心跳骤然加速——椭圆形的叶片,三出聚伞花序,正是三花冬青。其中一株的茎干上缠着红绸,绸布己被岁月染成暗褐色,却仍能辨认出上面绣着的简单花纹。
"三株..."夏蘅风的声音带着颤抖,她迅速翻开画夹,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看这叶片排列,是典型的岩生植物避阴反应。"沈知禾点点头,从背包里取出微型环境传感器,小心翼翼地固定在植株旁:"湿度65%,光照2000lux..."他看着手机APP的实时数据,屏幕上跳出《俯察》的微生境模型比对结果:"吻合度98.7%,完全符合极危物种的生存需求。"
(三)
山守朴蹲下身,粗糙的手指拂过其中一株的叶片,动作轻得像怕碰碎晨露。"这株最壮,"他指着基部萌发的新芽,"俺爷爷说,三花冬青'一生三,三生万',采的时候要留够根基。"说着,他从腰间拔出把骨柄小刀,却只剪下三枚老叶,"采三留三,根不动,明年还能发。"
沈知禾愣住了——《俯察》中"极小种群物种采样规范"明确写着:"单株采集叶片不超过3片,避免影响光合作用"。他看向山守朴,老人正将叶片放入透气的棉布袋,袋口绣着三朵相连的花,与岩壁上的红绸图案如出一辙。
(西)
夏蘅风的速写本上,三花冬青被画成三位依偎的少女,她们的裙摆是真实的叶片形状,而缠绕的红绸化作了数据曲线。"看这花瓣基部的紫色斑点,"她指着画中最醒目的部分,"像不像《聊斋》里说的'三女泪痣'?"沈知禾凑近植株,果然看见每片花瓣的基部都有个米粒大小的紫斑,在晨光中泛着金属光泽。
当天下午,在保护区临时实验室,沈知禾将叶片样本放入光谱分析仪。随着激光束的扫描,屏幕上逐渐呈现出化合物的吸收峰图谱。"找到了!"他指着480nm处的强吸收峰,"这是黄酮类化合物的特征峰,《俯察》里记载三花冬青含有高浓度抗氧化剂,就是这个!"
夏蘅风看着光谱图,突然想起什么:"你记不记得山守朴说过,三花冬青的叶片能止渴?"沈知禾立刻调出《俯察》的药用植物章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保湿和抗炎作用,这就是民间用法的科学依据。"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传说中的"神效",原来藏在分子结构里。
(五)
实验室的窗外,雨又开始下了。沈知禾望着光谱图上那道代表紫色斑点的峰值,忽然意识到这不仅是物种多样性的形态表达,更是遗传多样性的化学密码。不同种群的三花冬青,其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可能存在差异,而这差异正是它们适应不同微生境的分子基础。
夏蘅风翻开新的一页,开始绘制"化学仙子":三花冬青化身的少女捧着黄酮分子模型,裙摆上流动着光谱图的彩色曲线,紫斑化作她发间的宝石。"如果把每个紫斑都看作一个遗传密码..."她喃喃自语,笔尖在"遗传多样性"西个字上画了个圈。
(六)
傍晚时分,山守朴冒雨来到实验室,带来一捧刚采的野茶。"施工队消停了些,"老人擦着脸上的雨水,"但龙涎潭那边还是天天放炮。"他看向显微镜下的叶片切片,那些排列整齐的叶肉细胞在灯光下透明如蝉翼。
沈知禾突然想起什么,打开《俯察》中"遗传多样性与环境适应"的章节:"种群遗传多样性越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潜力越大。"他转向山守朴:"山大爷,您知道这附近还有其他三花冬青种群吗?"
山守朴沉默片刻,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里面是几张泛黄的纸片:"这是俺爹记的'山精地图',上面画着五处'三女木'的老巢。"沈知禾展开纸片,发现上面用朱砂画着不规则的圆圈,每个圆圈旁都注着地名,其中一处正是他们发现三株的岩缝,另一处标着"龙涎潭上游,三叠瀑"。
(七)
雨越下越大,实验室的屋顶传来雨点敲击的声响。沈知禾的手机突然震动,是封匿名邮件,附件是张卫星地图,龙涎潭区域被红色警戒线圈住,旁边标注着"爆破范围扩大"。夏蘅风看着地图,手指划过"三叠瀑"的位置,那里离爆破点只有500米。
"不能再等了。"沈知禾关掉地图,看向山守朴,"我们必须在爆破前找到三叠瀑的种群,采集遗传样本。"山守朴点点头,从腰间解下那枚最大的骨哨:"俺带路,今晚就走。"
夏蘅风将画夹里的三花冬青速写小心收好,那张纸上除了植物形态,还记录着环境数据、光谱图谱和山守朴的采挖规矩。她忽然意识到,科学实践不仅是收集数据,更是在记录生命与土地的对话,而山守朴的药篓和她的画夹,都是这场对话的书记员。
(八)
深夜的崂山如墨,沈知禾背着采样箱,夏蘅风举着防水手电,山守朴在前头吹着骨哨。哨音在山谷间回荡,惊起几只夜鹭,却奇异地没有引来施工队的注意。沈知禾想起白天的光谱分析,突然明白山守朴的哨音可能真的在与某种未知的生态网络通讯。
三叠瀑的水流在黑暗中轰鸣,山守朴指着瀑布后的岩壁:"就在那里,俺小时候见过。"沈知禾打开头灯,光柱刺破雨幕,照亮了岩壁缝隙里的景象——不是三株,而是整整一片三花冬青群落,它们的根系像网一样缠绕在岩石上,每株的茎干上都系着褪色的红绸,在风雨中轻轻摇曳,如同无数双合十的手。
夏蘅风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她想起《俯察》里的濒危物种名录,又想起《聊斋》中"三女护山"的传说。此刻,科学的数字和神话的光芒在雨中交织,照亮了这些在岩缝中顽强生长的生命。
沈知禾拿出微型传感器,手指却在颤抖。他知道,每记录一组数据,每采集一份样本,都是在与时间赛跑。山守朴的骨哨声再次响起,这次不再是警报,而是一种低沉的、如同山呼吸般的韵律,与瀑布的轰鸣融为一体。
远处,施工队的营地灯火通明,挖掘机的轮廓在雨幕中如同一头沉睡的钢铁巨兽。沈知禾看了眼手表,距离管理站要求的72小时时限,还有最后12小时。而在这岩壁之后,三花冬青的紫色斑点正在雨中闪烁,那是生命的密码,也是他们必须守护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