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阶梯教室的穹顶悬着盏复古吊灯,光透过彩绘玻璃落下来,在投影幕布上碎成斑斓的光斑。生态学教授李墨的指尖划过屏幕上的崂山地形图,红色圆点密集标注着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其中一个标有"三花冬青"的红点旁,用橙色字体写着两个字:极危。
"同学们,"李墨的声音带着金属麦克风的失真感,"这片海拔800米以上的针阔混交林,是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孑遗植物避难所。但就在去年,我们监测到三花冬青的野生种群数量己不足十株。"
沈知禾坐在第三排,膝盖上摊着打开的《俯察品类之盛》,书页停在"生态系统稳定性"章节。他盯着投影上三花冬青的标本图,叶片边缘的锯齿像极了《崂山百草话聊斋》里"三女"裙摆的刺绣纹样。当李墨开始讲解"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正相关"时,他忽然举起手。
"李教授,"沈知禾的声音在空旷的教室里显得格外清晰,"我注意到崂山当地有关于三花冬青的传说,这类文化叙事是否会对保护行动产生影响?"
(二)
教室里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李墨推了推眼镜,嘴角扬起个意味深长的笑:"问得好。沈知禾同学,你可能不知道,1950年我们曾拍到过这样一张照片。"
投影切换成黑白影像:雾气弥漫的山涧旁,十几个穿粗布衣的山民围着一株古树,树上挂满红绸,三朵巨大的纸花在枝头飘扬,恰似三花冬青的花序。李墨的声音低沉下来:"这是崂山明道观附近的山民在祭祀'三女木',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三花冬青。他们相信此树能镇住山洪,保佑一方平安。"
他顿了顿,翻到下一页PPT,左侧是祭祀照片,右侧是《俯察》中的生态模型图:"从科学角度看,三花冬青的深根系确实能稳固岩壁,减少滑坡风险——这与传说中'镇山洪'的说法,本质上是对同一生态功能的不同解读。"
沈知禾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笔尖划过"文化生态位"一词时,忽然感到有人轻戳他的后背。转过头,看见后排女生递来张便签,上面用彩色铅笔绘着简笔画:三朵拟人化的花正在搬石头堵住山洪,旁边写着"三女护山的科学版"。便签右下角画着朵小小的杜蘅,旁边签着两个字:夏蘅风。
(三)
实验课在下午。沈知禾走进植物生理实验室时,夏蘅风正趴在实验台边,鼻尖几乎要碰到载玻片。她的画夹摊在一旁,纸上是刚勾勒的黄连植株,却被她添上了飘逸的长发和裙摆,俨然一位手持药杵的仙子。
"沈知禾,快来看!"夏蘅风抬头时,眼镜片上还沾着点荧光染料,"黄连提取液在紫外线下会发光!"
沈知禾凑近荧光显微镜,视野里的黄连细胞正散发着幽幽的蓝绿色光芒,像无数细碎的星辰嵌在细胞壁上。他忽然想起《崂山百草话聊斋》里"仙草夜明"的描写,那些关于"食之可明目"的传说,此刻在显微镜下有了科学注脚。
"这是次生代谢物的荧光现象。"沈知禾说着,翻开《俯察》中"植物防御机制"章节,"书里说,黄连中的小檗碱等生物碱能发出荧光,这是遗传多样性在化学层面的表达——不同种群的黄连,荧光强度和光谱可能都不同。"
夏蘅风眼睛一亮,立刻拿起画笔在便签上速写:穿白大褂的黄连仙子手持光谱仪,裙摆流淌着蓝绿色的荧光曲线,旁边用小字标注:"小檗碱分子结构=仙子的魔法纹路"。她画完将便签递给沈知禾,指尖沾着的荧光绿颜料不小心蹭到了他的笔记本上,形成一道弯弯曲曲的光痕,像极了植物的导管。
(西)
下课前,沈知禾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封匿名邮件,主题栏写着"崂山百草拾遗",附件是几张《崂山百草话聊斋》的未刊稿扫描件。他点开其中一张,上面用毛笔写着"何首乌篇":"其根分九股,深扎泉眼,触地成泉,山民谓其'地脉之锁'。"
沈知禾的心猛地一跳。他想起《俯察》中"植物根系与水文循环"的章节——何首乌的肉质根确实能涵养水分,其庞大的根系网络如同天然的蓄水系统。传说中"触地成泉"的夸张描写,实则是对植物生态功能的诗意表达。
他将邮件内容给夏蘅风看,她立刻来了兴致,拿起画夹就在空白页上创作:拟人化的何首乌仙子盘腿坐在根系织成的网络上,九条根须分别延伸向不同的水滴状图案,每个水滴里都画着显微镜下的根毛结构。"你看,"夏蘅风指着画说,"这是'九股根'的科学版,也是'地脉之锁'的视觉化。"
(五)
傍晚的自习室里,沈知禾对着电脑屏幕发呆。邮件的发件人未知,却精准地发送了与他研究方向相关的资料。他点开地图软件,崂山的轮廓在屏幕上浮现,明道观的位置被他用红笔圈出,旁边写着"三花冬青/三女木",下方是从《俯察》中摘录的生态数据:"根系深度可达3.2米,固土量每公顷18吨"。
夏蘅风端着两杯热可可走来,将其中一杯推给沈知禾:"在想什么?还在纠结传说与科学的关系?"她翻开自己的速写本,里面夹着课堂上画的所有"科学仙子"系列,从黄连到何首乌,每个形象都兼具植物学特征和神话元素。
"你看,"夏蘅风指着一幅三花冬青的插画,"我把它的染色体画成了仙子的发簪,2n=46根簪子,正好对应《俯察》里的染色体数目。传说里三女手拉手,其实就是植物群落的互利共生关系。"
沈知禾看着画,忽然意识到夏蘅风正在用艺术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着《俯察》的理性世界和《聊斋》的想象空间。他想起李墨教授的话,保护生物多样性,或许需要同时守护物种的基因库和文化记忆库。
(六)
离开自习室时,夜色己浓。沈知禾的手机再次收到匿名邮件,这次只有一张照片:崂山深处的岩壁上,刻着模糊的三朵花图案,旁边有行小字:"龙涎潭施工队己进场"。
他猛地停下脚步,夏蘅风差点撞到他背上。"怎么了?"
沈知禾将照片给她看,路灯的光映在他脸上,显得有些苍白:"传说中的龙涎潭,正是三花冬青最后可能存在的栖息地。而《俯察》里说,任何大型工程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破碎化——"
夏蘅风的脸色也沉了下来,她翻开画夹,迅速在空白页上画下:挖掘机的铁臂正要砸向岩壁,岩壁上三朵花的图案突然化作真的植物,根系像锁链一样缠住机械臂。"不能让传说只存在于书页和岩壁上。"她轻声说,指尖的画笔在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沈知禾望着远处崂山的方向,黑暗中的山峦像一头沉睡的巨兽。他想起《俯察》里的警示:"当我们失去一个物种,可能同时失去的,是一套延续千年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叙事。"而现在,这套智慧和叙事,正在龙涎潭的施工声中,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他拿出手机,在搜索栏输入"崂山 龙涎潭 施工",屏幕上跳出的新闻标题让他瞳孔骤缩:"崂山景区开发新线路,龙涎潭区域即将爆破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