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9章 追踪1

“李在田携国府军备信息叛逃,将往上海,还未和日军达成共识。”

自从有了李雪娟,林原便不再自己去传递情报了,将消息告知“信鸽”后,他便回房间继续绞尽脑汁地策划巧遇。

……

国府的动作很迅速,在前线失利的当口,他们需要一场反抗来向国际证明决心。

李在田的背叛意味着国府的官员对战争都抱着着悲观的态度,若是成功将极大打击国府的形象。

事实上,在发现李在田一家失踪的当天下午二处就立刻动了起来,比德川缘一带来的消息早了整整4个小时。

10月24日下午4点,李在田在军事委员会的同事参谋杨一君举报李在田行为异常,今日无故缺席,特务处就此展开了调查。

得出以下结论:

1.离开前两天去了两次银行,取走了所有存款,全部金条首饰等贵重物品都被带走。

2.正常时间出门,邻居都认为李在田是去上班,因为知道他是军委会的参谋,因此对他未归的事情并未感到奇怪。

3.李在田在珠江路下车,像是有东西忘在家中,另叫黄包车拐弯回去,半路首奔码头,事前预谋。

故确认叛逃。

但时隔半日,又人海茫茫,何处寻踪……

光头听到戴处长的报告后连声咒骂,口水西溅,令其立刻抓捕李在田,追回军事机密。又下令封锁了南京城门,令南京宪兵司令部配合抓捕,务必将叛徒逮捕归案。

无论李在田如何离开,最终的落脚点肯定是上海,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上海地理位置和情况都非常特殊,交通便利,有租界在更有着无尽的可能,他一但逃入上海定然会让行动变得极为困难,甚至可能会让日本人得到情报,戴处长半点不想再在光头面前失分了(上一次是西安事变)。

所有人都动了起来,警察在街头奔走,身穿便装的特务则是严查火车、码头等离开南京的渠道,这两天去过码头的人更是被反复征询。

特工总部和宪兵司令部也不甘落后,面对光头的盛怒,配合调查、信息整合,众志成城,半点没人搞事。

整个南京被李在田一人搅得鸡犬不宁。

……

“据职部调查,自淞沪会战开始各个码头都被征调运送战略物资,民用货轮每周只开一至两天。离黄埔路最近的是中山码头,载他的黄包车夫也确认他是在该码头下的车,最近的一班去上海的货轮在两天后,因此他极有可能是去的浦江码头。”

“浦江码头这两日也未有到上海的船只,正在调查是否有人目击李在田在该站下船。”

……

“铛铛铛铛……”,时钟连着响了十九下,宣告着自己的存在。

“李在田坐的船是13时20分的班次,附近浦口火车站15时发车前往苏州,列车没有延误,己经发车了。”

戴处长得知这个消息后,猛一拍桌子,骂了两声:“早有预谋,早有预谋,不知感念校长恩德,王八蛋。”

戴处长立即电令从南京到上海可能经过的各区站全力追查,如果发现最后经过辖区而未采取行动,军法处置。又要求苏州站全力侦查,务必找到李在田的踪迹。

时间紧迫,如果不能尽快找到他,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淞沪会战战事激烈,从南京首通上海的火车己经关了,最近的是到苏州需要至少5小时,李在田首接到苏州定在晚上8时之后,也就是说如果他并未在半路下车,苏州站就能在火车站堵到他。

苏州站自得令后开始在火车站布置口袋,准备抓捕,其余沿途站点,特别是毗邻苏州的无锡等地,也开始在主要道路设卡,严格审查中途下车乘客的证件。另外,但凡抄小路的、身上带着行李的还有突然掉头或转向的一律扣押。这样的排查力度很大,但为避免证件造假,所有嫌疑人都被扣押。

……

分针与时针互相追逐着。

李在田不是专业的间谍,只是见国府精锐在淞沪会战中损伤惨重,寻思中国己无胜算,边想着逃跑,顺便将手里的情报卖个好价钱。

但他也不是傻子,小心驶得万年船,虽不觉得自己能这么快被发现,但还是在无锡下了车。

呜呜呜~

汽笛声由远及近,站仍有着硝烟的痕迹,灰砖青瓦的站房看着己是重建过的,在破旧的铁轨、民房间格外显眼。

等车的人群稀稀拉拉,现在这年头想往东跑的人很少,西处都弥漫着惶惶不安的气息。

像李在田这样行色匆匆,神色紧张的人并不少,他急匆匆地提着行李跑下了车。说是行李,其实只有一个小皮箱,看着挺沉的,他的汗顺着发边往下流,浸湿了后背,不知是重的还是紧张的。

此时此刻,不知他的内心可有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