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章 龙鳞上的血咒图腾

长安大明宫的飞檐滴着暗红雨水,嬴渊的指甲深深掐进含元殿的蟠龙柱,剥落的金漆下露出森森白骨——三天前他还是历史系研究生,此刻却跪在617年的太原城头,看着李渊的帅旗浸染着隋朝士卒的鲜血,旗面上的蟒纹竟在雨中扭曲成张牙舞爪的恶龙。

倒叙回到现代,嬴渊在博物馆修复唐代陶俑时,俑眼突然渗出黑血。再睁眼,他己置身隋炀帝暴政肆虐的年代,官道上横七竖八躺着被征发劳役的百姓尸体,他们的脚踝都系着刻有诅咒符文的红绳。当农民起义的烽火燎原,嬴渊在瓦岗寨的战旗上,看见用活人鲜血绘制的“替天行道”西字正诡异地蠕动。

太原起兵的夜晚笼罩着暗黑秘术。嬴渊混在李渊的亲兵中,目睹李世民将巫祝献上的婴儿心脏按进帅印,口中念念有词:“以血为契,开大唐国运。”大军攻陷长安那日,他看见士兵们将隋朝皇室的魂魄封印进青铜鼎,鼎身浮现的“唐”字图腾,竟是用三千战俘的皮肉拼合而成。

玄武门之变的血泊里,藏着更恐怖的真相。626年的夏夜,嬴渊躲在暗处,看着李世民的箭穿透李建成的胸膛,血花飞溅之处,浮现出与他掌心相同的咒印。太极殿登基大典上,他发现李世民佩戴的玉佩里,封存着魏征的一缕青丝——那是贤相为表忠心自愿献出的“魂契”。贞观年间的清明政治下暗流涌动,房玄龄、杜如晦处理的每道奏折,都要用活人鲜血钤印;精简机构时裁撤的官员,全部成为祭祀河神的祭品。

武则天的称帝之路是座活人祭坛。嬴渊在洛阳宫禁中,看见武曌将反对她的官僚贵族剥皮制成灯笼罩,人皮上的纹路竟组成了“周”字。殿试考场里,考生们用自己的指甲蘸着朱砂答题,每个中选者的名字都要用亲人的性命献祭。当北庭都护府设立,他发现戍边将士的铠甲缝隙里,塞满了镇压边疆邪祟的孩童骨灰。

“你以为这些盛世明君是天命所归?”戴着传国玉玺面具的老者突然现身,手中竹简渗出的血在地上汇成唐朝疆域图,“从李渊起兵到武周称帝,每个皇位的更迭都是与邪神签订的血契。”嬴渊握紧掌心渗血的咒印,终于明白博物馆里那些“贞观之治”“政启开元”的赞美词,背后深埋着多少冤魂的哀嚎。

在含元殿熊熊燃烧的大火中,嬴渊将记载真相的帛书塞进蟠龙柱裂缝。当火焰吞噬那些用血书写的文字,他看见无数苍白的手臂从历史长河中伸出——或许历史的车轮仍会裹挟着黑暗前行,但只要有人记得在文明的裂痕里,寻找被血咒封印的人性之光,真正的黎明终将刺破这血色的苍穹。

文章围绕唐朝前期的重要发展阶段,从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如下:

1. 唐朝的建立

- 背景:隋炀帝暴政致使百姓负担沉重,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隋朝统治根基动摇,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反隋。

- 过程:617年,身为隋朝贵族和太原留守的李渊,在李世民劝说下于太原起兵,迅速进军关中并攻陷长安,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618年,隋炀帝被杀,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改元武德。之后李渊和李世民父子陆续消灭薛仁杲、刘武周等割据势力,624年全国基本统一,628年实现最终统一,为唐朝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2. “贞观之治”

- 在位皇帝: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 出现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教训,重视百姓;善于用人,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贤才,重用魏征,虚心纳谏;唐高祖李渊前期的统治措施为其奠定基础。

- 主要措施: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科目,严格考察官吏政绩,精简机构;经济上,减轻百姓负担,推行均田制;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统治;民族与对外方面,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和开放对外政策 。

- 统治局面与评价: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民族关系友好,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罕见,其改革措施推动社会发展,符合历史趋势,为后世繁盛奠定基础。

3. 武则天的统治

- 地位: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政权。

- 统治措施:政治上,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选拔人才,打击敌对官僚贵族,重用狄仁杰等贤臣;经济上,推行减轻百姓负担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军事上,设立北庭都护府,加强西北边疆统治。

- 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宁,人口增长,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其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或“贞观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