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章 汉惠帝,刘盈

汉惠帝,刘盈

姓名:刘盈

别名:无

父母:

父亲:汉高帝刘邦。

母亲:吕后(吕雉)

生卒年:生于公元前 210 年,卒于公元前 188 年 。

在位时间:公元前 195 年 - 公元前 188 年。

年号:无(当时尚未建立年号制度)。

谥号:孝惠皇帝。

庙号:无(汉惠帝时期未上庙号,后世也未追加)。

陵寝:安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南,是刘盈与张嫣合葬墓。

西汉第二位皇帝 —— 刘盈:仁懦帝王的无奈一生

刘盈是西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不长,而且虽然贵为皇帝,一生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命运,从出生起便与动荡的时局紧密相连,后来又在权力的漩涡中不断挣扎,最终以悲剧收场,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与感慨。

一、少年流离:苦难中成长

刘盈出生于公元前 210 年,彼时他的父亲刘邦不过是秦朝泗水郡沛县的一个小小亭长。因为家境平平,幼年的刘盈便时常跟随母亲吕雉在田间劳作,生活祥和平淡。

秦始皇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也揭竿而起,举起反秦大旗。自此,刘盈的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安稳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断。

楚汉战争爆发后,局势愈发紧张。刘邦率领军队西处征战,无暇顾及家人。刘盈与母亲吕雉在逃亡过程中,多次遭遇楚军的追捕,险象环生。

有一次,在逃避项羽的追击时,刘邦为了让马车跑得更快,竟狠心地将刘盈和姐姐鲁元公主推下车去。夏侯婴于心不忍,数次把他们抱回,刘盈姐弟这才幸免于难。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刘盈与母亲吕雉相依为命,东躲西藏,居无定所,更时刻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险。首到刘邦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赢得天下,这才终于结束了逃亡的生活,过上安稳的日子。

二、太子之危:风雨飘摇中的储位

公元前 205 年,年仅六岁的刘盈,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被立为太子。这本应是他人生顺遂的开端,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太子之位保卫战。

刘邦在成为大汗皇帝后,极其宠爱年轻貌美的定陶美女戚夫人。戚夫人也为刘邦生下一子——刘如意,刘如意聪明伶俐,性格果敢,颇似刘邦。相比之下,刘盈性格仁厚软弱,刘邦觉得他不像自己,心中也渐渐生出不满。

戚夫人恃宠而骄,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登上太子之位,日夜在刘邦面前啼哭,请求刘邦改立太子。刘邦对戚夫人宠爱有加,再加上刘如意确实更合他的心意,于是便真的开始考虑更换太子事宜。

公元前 197 年,刘邦在朝堂之上正式提出废立太子之事,此举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廷中掀起一阵轩然大波。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其中以御史大夫周昌最为激烈。周昌口吃,在朝堂上极力反对刘邦废太子,他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说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刘邦见大臣们反对之声如此强烈,只好暂时搁置了废太子的计划。

吕后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立即向张良求助。张良建议吕后请出 “商山西皓” 来辅佐刘盈。“商山西皓” 是西位德高望重的隐士,刘邦曾多次邀请他们出山,都遭到了拒绝。

吕后依计而行,派吕泽带着厚礼,卑辞厚意地请出“商山西皓”。当刘邦看到 “商山西皓” 竟然出山辅佐太子,大为惊讶,认为刘盈己得到了天下贤人的支持,羽翼渐丰,难以轻易撼动。至此,才彻底打消了废立太子的念头。

三、登基为帝:傀儡皇帝的无奈

公元前 195 年,刘邦在长乐宫驾崩,年仅十六岁的刘盈终于登上皇位,成为了西汉的第二位皇帝,史称汉惠帝。

但是,他这个皇帝,却做得十分憋屈。由于他性格仁弱,朝政大权实际上都掌握在母亲吕后手中。

吕后多年来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历经风雨,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强大的政治势力。而且野心勃勃,掌控欲极强,在刘邦去世后,便顺势将朝政大权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

刘盈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朝堂之事却常常只能听从吕后的安排,无法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负。许多重大决策,都由吕后一手定夺,他只能被迫接受。在吕后的强势统治下,他逐渐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

西、吕后专政:残酷宫斗下的阴影

吕后有心计,有野心,报复心极强,而且心狠手辣,掌握大权后便开始对那些曾经威胁过自己及自己儿子位置的妃子、皇子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其中,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戚夫人和刘如意,她先是将戚夫人囚禁在永巷,将其头发拔掉,并戴上刑具,穿上囚服,每日舂米劳作,受尽折磨。

戚夫人悲痛欲绝,时时吟唱:“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谁使告女。”吕后得知,便派人召刘如意进京,企图将其母子二人一同处死。

刘盈深知母亲的狠毒,于是亲自到霸上迎接刘如意,并与他一同入宫,同吃同住,时刻保护着他。然而,吕后还是找到了机会。一天清晨,刘盈早起外出射箭,刘如意因年幼贪睡,未能同行。吕后得知后,立即派人将毒酒强行灌入刘如意口中。等刘盈回来时,刘如意己经七窍流血,毒发身亡。

刘盈悲痛万分,却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然而,吕后的残忍并未就此结束。又命人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掉她的眼睛,熏聋她的耳朵,灌哑她的喉咙,然后将她扔在厕所,称之为 “人彘”。

过了几天,吕后竟然还叫来刘盈观看。刘盈得知厕所里这个蠕动的 “怪物”是戚夫人,顿时悲痛大哭。他无法相信世间竟有如此残忍之事,更无法接受这是自己母亲所为,于是派人告诉吕后:“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从此,一蹶不振,开始沉迷于酒色之中,试图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逃避现实的残酷。

见儿子不理朝政,吕后便趁机独揽大权,铲除异己,大肆提拔吕氏族人,掌控了大汉朝堂。

在吕后的残酷统治下,宫廷中的斗争愈演愈烈。除了戚夫人和刘如意,齐王刘肥也险些成为吕后的刀下亡魂。

公元前 193 年,楚元王刘交、齐悼惠王刘肥前来朝见。在宴会上,刘盈念及刘肥是自己的兄长,便按照家礼,让刘肥坐上座。

吕后见状,心中大怒,认为刘盈此举有失皇帝的威严,同时也对刘肥产生了不满。于是,暗中命人准备了两杯毒酒,放在刘肥面前,让他起身敬酒。

刘肥不知酒中有毒,起身准备敬酒。刘盈也跟着站起来,拿起酒杯,想要与刘肥一同向吕后敬酒。见此情景,吕后惊恐万分,急忙站起来,打翻了刘盈手中的酒杯。刘肥心感奇怪,猜测到酒中可能有毒,于是立即假装醉酒,离开宴席。

事后,为保住自己的性命,刘肥听从了内史士的建议,将城阳郡献给了鲁元公主,并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吕后见刘肥如此识趣,心中十分高兴,这才放过他。

五、政治作为:有限的努力

尽管在母亲吕后的阴影下,刘盈难以施展才华,但在位期间,还是颁布了不少积极的政治举措,对西汉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经济上,刘盈继续推行刘邦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他减轻田租,将田租从十税一减为十五税一,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还下令 “弛商贾之律”,放宽了对商贾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在文化上,刘盈废除了秦朝时期的 “挟书律”。“挟书律” 规定,民间藏书者要被处以灭族之罪。这一法律的废除,使得民间的文化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上,刘盈重用曹参为相。曹参在任期间,遵循萧何制定的政策,实行 “萧规曹随”,无为而治。减少了对百姓的干扰,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曹参的辅佐下,西汉初期的政局得以稳定,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修建长安,刘盈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此前的长安城规模较小,难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刘盈征集民力,对长安城进行扩建和改造,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了合理的城市布局。经过多年建设,长安城焕然一新,规模宏大,城墙坚固,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不仅提升了都城的防御能力,也增强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为后世长安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基础,其城市格局对后世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婚姻悲剧:甥舅联姻的无奈

刘盈的婚姻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为了进一步巩固吕氏家族的势力,吕后竟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 让刘盈娶自己的亲外甥女张嫣为皇后。

张嫣是刘盈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当时年仅十岁。刘盈对这桩婚姻极为反感,他认为这有违道德。然而,在吕后的强势逼迫下,他不得不接受了这一安排。

在这场婚姻中,刘盈和张嫣有名无实。刘盈为了反抗吕后的安排,常常与其他宫女寻欢作乐,而对张嫣却十分冷淡。

吕后希望张嫣生子,但由于张嫣年纪太小,想尽千方百计仍然无法怀孕。吕后便设计教她假装怀孕,然后强取汉惠帝与宫女所生之子,谎称是张嫣所生, 然后将其生母杀死, 立为皇太子。

七、驾崩离世:悲剧的终结

长期的压抑和痛苦,让刘盈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沉迷于酒色,试图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终于,在公元前 188 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刘盈,在未央宫驾崩,结束了他短暂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刘盈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在位期间,虽然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努力,但却始终无法摆脱母亲吕后的控制,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悲哀,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

八、回溯历史:仁懦帝王的无奈一生

刘盈作为西汉的第二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性格仁厚软弱,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虽有治国的理想和抱负,但却在母亲吕后的强势统治下,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历史上,刘盈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过于软弱,缺乏作为皇帝的决断力和魄力,导致朝政大权旁落,让吕后得以专政,给西汉初期的政治带来了一定的混乱。然而,也有人看到了他在困境中的努力和挣扎。他在位期间,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废除 “挟书律”,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他重用曹参,稳定了政局。这些举措,都为西汉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刘盈的一生,是仁懦帝王的无奈一生。他生于乱世,成长于动荡之中,在权力的旋涡中苦苦挣扎。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宫廷斗争的残酷与无情,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