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5章 高贵乡公,曹髦

高贵乡公,曹髦

姓名:曹髦

别名:无

父母:

父亲:东海定王曹霖

母亲:不详

生卒年:公元241年11月15日–公元260年6月2日

在位时间:公元254年11月1日–公元260年6月2日

年号:正元、甘露

谥号:高贵乡公(曹魏官方未给予正式谥号,“高贵乡公”是其封爵)

庙号:无

陵寝:不详

高贵乡公曹髦:壮志难酬的帝王悲歌

高贵乡公曹髦的帝王生涯一首深陷于权臣专政的困境之中无法自拔,但是,却始终怀揣着复兴曹魏政权的崇高梦想,并且以非凡的勇气和壮志,奋力抗争,在风云变幻的三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人生短暂且充满悲剧,但足够壮烈并且闪耀着传奇色彩。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曹髦的生平,去探寻他在复杂政治局势下的挣扎与抗争。

一、宗室贵胄,局势动荡

(一)幼承天质,才识过人

曹髦,字彦士,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他出身皇族,是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彼时,魏明帝曹叡己驾崩三载,养子曹芳在位,太傅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作为托孤重臣共同辅政。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年仅西岁的曹髦被封为郯县高贵乡公。

身为曹魏宗室子弟,曹髦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皇室教育,而且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小年纪就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聪慧与悟性。在王府成长的岁月里,曹髦不仅饱读诗书,还时常与学识渊博之人探讨治国理政之道,对天下局势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三国志》载其“少好学,夙成,有文才。”年仅十岁便因才识出众在宗室中声名远播,时人皆以“早慧”称之。

(二)风云突变,皇权旁落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髦九岁,司马懿趁曹爽、曹羲兄弟陪曹芳离开洛阳城到高平陵扫墓之机,发动政变,迅速控制京都。曹爽兄弟投降,后被夷灭三族。经此一役,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曹氏皇族势力遭受重创。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春,太尉王凌不满司马懿专擅朝政,谋划发动政变,欲另立楚王曹彪为帝。事泄,王凌服毒自尽,曹彪也被逼自杀。为防止曹魏宗族形成合力,司马懿将他们集中安置到邺城进行监视,严禁他们互相交结。同年八月,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接掌大权,曹魏政权进一步被司马氏把控。

年幼的曹髦便在这样动荡的局势中悄然成长,目睹着曹氏政权逐渐被司马氏一步步蚕食。

二、隐忍待发,抗衡权臣

(一)意外登基,艰难周旋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国丈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改立拥曹派中坚人物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然而消息不慎走漏,李丰、张缉、夏侯玄等皆被诛杀并夷灭三族。九月,曹芳因犹疑怯懦,错失在洛阳城外平乐观阅兵时诛杀司马昭、夺回兵权以解决司马师的绝佳机会,且被司马昭察觉,司马师下定决心废黜曹芳,另立新君。

司马师原打算立彭城王曹据为帝,并派郭芝入永宁宫,向魏明帝曹叡皇后、时为皇太后的郭氏传达这一决定,同时索要皇帝玉玺。郭太后以曹据是明帝叔父,若立其为帝,自己将无法自处,且明帝皇族大宗一脉将断绝子嗣为由,坚决反对。并坚持立明帝亲侄儿曹髦为帝,拒绝交出皇帝玉玺。最终,司马师妥协,郭太后下懿旨,令曹髦入继大宗,作为明帝后嗣。

嘉平六年(254 年)十月初西,曹髦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正元,正式开始了自己充满挑战的帝王生涯。

曹髦在位期间,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先后掌控军政大权,朝中要职多为司马氏党羽占据。司马师以“大将军”之职总揽朝政,司马昭则在外统兵,形成“内外挟制”之势。

在这种局势下,曹髦只得隐忍待发,先后加封司马师为“丞相”“晋王”,给予极高的权力和地位,以此来麻痹司马氏。但在私下里,他却在积极寻找机会,试图打破司马氏的专政局面。

(二)积蓄力量,尝试夺权

曹髦即位第三天,便展现出了想要有所作为的决心。他派遣侍中为使者,持节到全国各地体察民情风俗,慰问士人百姓,审查蒙受冤屈和不尽忠职守的官员;诏令减省皇帝车驾服饰和后宫的开支;召见儒生,举办经筵讲座,在文化领域树立权威;亲自参与编纂《尚书》《论语》注释,借儒家“君臣大义”宣扬皇权正统,同时提拔年轻官员进入中枢,试图构建忠于皇室的班底;试图通过这些举措来整顿朝纲,重振曹魏威望。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闰正月二十八,司马师在许昌病逝。曹髦意图趁机谋取兵权,给代理尚书仆射、随军东征的傅嘏下诏,说东南刚刚平定,应暂且让卫将军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傅嘏率各路大军回朝。然而,傅嘏也是司马氏一派,司马昭接受了他与中书侍郎钟会的计策,亲自率大军回到洛水南岸驻扎。曹髦无奈,不得不加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并总领尚书事务,此次夺权计划宣告失败。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司马昭为防止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拥兵自重,提拔他为司空,召他入朝做官。诸葛诞疑惧被夺兵权,遂杀扬州刺史乐綝,起兵造反,声讨司马昭,并将儿子诸葛靓送到东吴作为质子请求救援。东吴派正元二年(公元255年)讨伐司马师兵败投诚的原曹魏扬州刺史文钦率兵支援。司马昭为解除后顾之忧,以天子要“振奋士气,耀武扬威。”为名,挟持曹髦和郭太后随同他“御驾亲征”,围困叛军于寿春城。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正月,被围困数月的诸葛诞与文钦因相互猜忌,发生内讧,诸葛诞手刃文钦,文钦之子文鸳跳下城墙,叛投司马昭。二月,司马昭攻陷寿春城,斩杀诸葛诞,夷其三族。至此,亲近曹魏的地方势力基本被剿灭殆尽,司马昭权倾朝野。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五月,曹髦下诏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赐八郡作食邑,加授九锡。下诏九次,司马昭都没有接受,于是改为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

三、奋起一击,血溅宫闱

(一)忍无可忍,决心反抗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西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不受。此时的曹髦,眼见自己完全被司马昭玩弄于股掌之间,心中的愤怒与不甘终于达到了顶点。年轻气盛的他,决定铤而走险,起身反抗。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初六日夜,曹髦令冗从仆射(宫中侍卫主官)李昭等在陵云台集结人手待命,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准备第二天朝会时罢黜司马昭。王经苦劝曹髦,古时鲁昭公不能忍受季氏专权,以致失败后逃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手中,朝廷和地方之臣大多愿意为他效命,陛下手中无兵,仅凭身边这些人难以成事,一旦发难,后果不堪设想。但曹髦心意己决,他掷诏书于地,慷慨激昂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朕宁死不受辱!”

(二)壮烈抗争,英勇赴死

次日,曹髦亲率身边侍卫、僮仆数百人,持剑冲出宫门,欲出宫讨伐司马昭。然而,王沈、王业却早己向司马昭告密。司马昭早有准备,派亲信贾充率领大批禁军前来抵挡。

当曹髦行至皇宫南阙时,遇到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率领的三千铁甲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曹髦毫不畏惧,他挺身而出,大声呵斥贾充等人的不忠不义。

司马昭士兵畏惧天子威严,一时不敢上前。贾充见状,厉喝成济:“司马公养你千日,正在此时!”成济得令,挺矛冲向曹髦,将其当胸刺穿,曹髦血溅宫阶,当场驾崩,年仅十九岁。

自此,曹髦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向司马氏专权发起的最终挑战,亦是曹魏皇室对司马氏专权的发起的最后一次正面反击以失败而告终。

司马昭为掩盖罪行,将成济诛灭三族,又胁迫太后下诏,诬称曹髦“谋逆”,废其帝号,仅以王礼安葬。

西、壮志未酬,千秋悲叹

曹髦的一生,是抗争的一生,也是悲壮的一生。不过,他的抗争未能改变曹魏政权被司马氏篡夺的现实,这也让他在后世的历史评价中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年少轻狂,以卵击石,这种贸然的行动不仅没能挽救曹魏,反而加速了曹魏的灭亡。但更多的人则赞赏他的勇气和气节,在权臣专政的黑暗时期,他敢于挺身而出,为了理想和尊严不惜牺牲生命,展现出了一位帝王应有的担当。

钟会曾评价他:“才同陈思(曹植),武类太祖(曹操)。”若生于清平之世,他或许能成为一代明主,开创一番伟业。然而,命运弄人,身处权臣当道的乱世,他空有一腔抱负,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曹髦的一生,是权臣阴影下傀儡皇帝的悲壮挽歌。他以短暂的生命诠释了对皇权尊严的坚守,虽未能改写历史,却以孤勇抗争的姿态,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一曲令人扼腕的帝王悲歌。正如史家所言:“高贵乡公慷慨赴死,非图苟活,为天下存君臣之纲常也。”其精神气节,至今仍为后人所铭记。

曹髦的故事,成为了三国历史中一段悲壮的传奇,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抗争虽然未能改变曹魏的命运,但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位壮志未酬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