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3章 魏明帝,曹叡

魏明帝,曹叡

姓名:曹叡

别名:曹睿

父母:

父亲:魏文帝曹丕

母亲:甄夫人(相传为甄宓(fú))

生卒年:公元204年–公元239年1月22日

在位时间:公元226年6月29日–公元239年1月22日

年号:太和、青龙、景初

谥号:明皇帝

庙号:烈祖

陵寝:高平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东南

魏明帝曹叡:守业之君的治世与浮华

曹叡是曹魏政权的第二位皇帝,他自幼聪慧,善解经史,也具备着一位守业之君该有的智慧与能力,成功守住了曹魏政权的的统治。不过,在统治后期也充分暴露出个人人性的弱点与局限,为曹魏政权的衰败埋下了深刻的隐患。现在,就让我们通过他的故事去探究三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一、宗室贵胄,承位登基

(一)出身显贵,因母失宠

曹叡,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公元204年出生。他的祖父是威名赫赫的魏武帝曹操,父亲是魏文帝曹丕,母亲是才貌双全的文昭甄皇后。甄氏初为幽州刺史袁熙妻子,曹操打败袁绍后,被魏文帝曹丕所纳,甚为得宠,生有曹叡和东乡公主。

曹叡自幼聪慧过人,姿仪不凡,且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对律法钻研颇深,让曹操很是惊异看重,便常带在左右,让他与侍中近臣并列,得以早早接触政治核心。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叡之父曹丕继位魏王。同年五月,十五岁的曹叡被封为武德侯。曹丕作《以侍中郑称为武德侯傅令》,亲自诏令时任侍中的笃学大儒郑称为曹叡的师傅,教授他经学,以此明志。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又封曹叡为齐公。

曹丕称帝后宠幸文德郭皇后、李贵人和阴贵人等嫔妃,甄氏愈发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之语,曹丕大怒,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曹叡也因为母亲获罪,废为平原侯。

(二)重获认可,继承大统

因母获罪后,曹叡谨言慎行,所来往之家臣官吏、师长友伴,一律只取品行正首之人。众人互相匡扶,勉励矫正,处理事务小心谨慎。曹叡在东宫时,与重臣卫臻私交甚好,经常一起讨论朝事和书籍,曹丕也曾旁敲侧击地询问过曹叡的情况,卫瑧只是称赞他明理而有德行,闭口不言其他。

曹叡的小心谨慎,以孝事父,终得到了曹丕认可。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重新封曹叡为平原王,并过继给无子的郭皇后。曹叡放下了对母亲死非善终的不平,开始勤谨侍奉郭皇后,每日早晚问候起居,赢得了郭皇后的疼爱。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笃,立曹叡为太子,遗诏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共同辅政。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十七日,文帝驾崩。二十二岁的曹叡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

二、守业治国,稳固政权

曹叡即位之初,曹魏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内部,辅政大臣之间权力交错,宗室与士族的矛盾暗流涌动;外部,蜀汉诸葛亮频繁北伐,东吴孙权虎视眈眈,北方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不时侵扰边境。

面对重重挑战,曹叡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一方面礼遇辅政大臣,稳定朝堂局势;另一方面迅速掌控禁军,加强对京师的控制。并且通过一系列举措,很快在朝中树立起了权威,掌控政权。

(一)御蜀防边,稳守疆域

蜀汉政权的诸葛亮秉持着“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自公元228年起多次率军北伐。在此期间,曹叡尽显调度之才,公元228年,他遣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粉碎诸葛亮首次北伐。公元231年,派司马懿督率关中诸军,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草,迫其退军。面对蜀汉“六出祁山”的凌厉攻势,他坚守“坚壁清野、避其锋芒”的策略,依托秦岭天险与雄厚国力,将诸葛亮的北伐限于局部,成功抵御了蜀汉的攻势。

孙权趁曹丕新丧,于公元226年发兵攻魏。曹叡以曹休为帅,率军在洞浦击溃吴军。公元228年石亭之战,曹休轻敌致魏军受挫,曹叡迅速调派贾逵率军驰援,避免了全线溃败。此后,在江淮地区广设屯田,修浚水利,以“屯驻结合”之策巩固防线,使东吴难以越雷池半步。

北方鲜卑部落首领轲比能统一鲜卑各部,势力日益强盛,对曹魏边疆构成严重威胁。曹叡采用“分化瓦解,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册封素利、弥加等部落首领,分化鲜卑联盟;另一方面派田豫、牵招等名将出塞作战。公元235年,田豫于马城设伏,大破轲比能,北疆遂安。此役后,鲜卑“种落离散,互相征伐。”曹魏北疆维持了数十年安宁。

(二)完善制度,加强集权

在军事上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曹叡在内政方面也有所建树。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中书省,以中书监、令执掌机密,分割尚书台权力,形成“中书典决策,尚书掌执行。”的中枢格局。在地方,严选刺史、太守,推行“考课法”,对官员政绩实行量化考核,整肃了汉末以来的吏治腐败。同时,命陈群、刘劭等修订《新律》,新增《诈伪》《毁亡》等篇目,完善了曹魏法律体系,史称“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此举进一步完善了曹魏的法律体系,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文化经济,多有建树

在文化方面,曹叡喜好文学,擅长诗赋,作品风格多样,《短歌行》《苦寒行》等作品兼具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风,又有细腻的婉约抒情。他在洛阳重建太学,设博士十九人,广招生徒,复兴儒学。还注重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下令收集散落民间的图书,藏于秘府,史载“中外三阁,集经典要籍万卷。”为后世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一定贡献。

在经济方面,曹叡延续曹操的“屯田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他还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下令修复芍陂、茹陂等水利设施,灌溉农田,提高了粮食产量,使“仓廪丰实,百姓乐业。”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减轻百姓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三、晚年怠政,浮华误国

(一)大兴土木,耗费民力

曹叡晚年逐渐开始追求享乐,大兴土木,修建许昌宫、洛阳宫、昭阳殿、太极殿等众多宫殿苑囿。这些工程规模浩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史载“运太原谷石,凿太行之险,用功百万,历时数年。”为了修建宫殿,大批民夫被征调,导致“农桑失业,户口损耗。”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司徒王朗上疏劝谏:“今所急者,唯当息劳役,省费用,振恤百姓。”曹叡未采纳。

(二)沉迷女色,荒废朝政

曹叡广选美女充入后宫,分淑媛、昭仪、贵人等十数品秩,总数逾千人。沉迷于女色,怠于朝政,导致“外朝不闻正议,内庭但见宴游。”一些投机取巧之徒趁机攀附权贵,结党营私。中书监刘放、孙资趁机专权,“阿顺帝意,壅蔽聪明。”朝政逐渐陷入腐败。

(三)托孤失当,埋下隐患

公元239年,曹叡病重,临终前立养子曹芳为太子,以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共同辅政。但是,曹叡对曹爽和司马懿两人间的权力平衡考虑不周,导致两人的矛盾日益激化。曹爽专权跋扈,排挤司马懿,而司马懿则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反击,为后来的“高平陵之变”埋下了隐患。

西、病逝洛阳,身后评说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日(公元239年1月22日),曹叡急诏司马懿入朝,嘱咐他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司马懿痛哭跪地,磕头应允。当日,于嘉福殿驾崩,享年三十六岁。正月二十七日(2月17日),下葬于高平陵,庙号烈祖,谥号明帝。

曹叡的一生可称“守业之能君,兴业之庸主。”他既有守业治国的功绩,也有晚年怠政的失误。在位期间,曹魏成功抵御了蜀汉、东吴的进攻,巩固了北方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他晚年的大兴土木、沉迷女色,导致“百姓彫弊,西海分崩。”给曹魏政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加速了政权的衰落。

正如《三国志》中所评价的:“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然不思建德垂风,不固维城之基,至使社稷倾危,良有以也。”

曹叡的统治,既展现了乱世中守业君主的权谋智慧,也暴露了集权制度下帝王怠政的必然隐患。他承继父祖之基业,却未能将曹魏带入新的盛世,其治世与浮华,皆成为三国历史中极具戏剧性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