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5章 汉顺帝,刘保

汉顺帝,刘保

姓名:刘保

别名:无

父母:

父亲:汉安帝刘祜

母亲:宫人李氏

生卒年:公元 115 年 - 公元 144 年

在位时间:公元 125 年 - 公元 144 年

年号: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谥号:孝顺皇帝

庙号:敬宗(献帝时废除)

陵寝:宪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汉顺帝刘保:东汉王朝最后的余晖

在东汉王朝的历史长河中,汉顺帝刘保是一位充满波折和传奇色彩的君主。他幼年历经废黜之劫,后来却依靠宦官势力扭转乾坤,继承大统。执政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局势,但由于英年早逝,终究未能彻底扭转东汉衰落的趋势,格外令人唏嘘。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故事,探寻他的功过得失。

一、幼遭废黜,意外登基

(一)宫廷阴谋,母子蒙难

刘保生于元初二年(公元 115 年),是汉安帝刘祜唯一的儿子,母亲是宫人李氏。汉安帝的皇后阎氏,多年来一首未能生育,对李氏充满了嫉妒和怨恨,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派人毒杀了李氏。

刘保幼时聪明伶俐,很小时就能吟诵《孝经》章句,深得邓太后喜爱,于是在永宁元年(公元 120 年)被册立为太子。

延光三年(公元 124 年),刘祜的乳母王圣、中常侍樊丰、大长秋江京诬陷刘保的乳母王男和厨监邴吉,汉安帝听信谗言,将二人杀害。刘保常常为此叹息,这引起了王圣等人的恐慌,他们害怕刘保日后报复,便联合樊丰、江京一起诬陷刘保。刘祜再次听信谗言,不顾朝臣反对,废黜了年仅十岁的刘保的太子之位,封其为济阴王。

(二)宦官拥戴,登上帝位

延光西年(公元 125 年),汉安帝在南巡途中驾崩。皇后阎姬为掌控朝政,秘不发丧,回到京城后,与兄弟阎显以及江京、樊丰等宦官迅速迎立幼童刘懿为帝,史称 “少帝”。刘懿年幼,阎太后便顺利垂帘听政,掌控朝政,并且以被废黜为由禁止刘保入宫殿参与丧事。

然而,刘懿在在位仅仅七个月后就突发重疾病逝。为继续掌控朝政,阎姬再次秘不发丧,然后秘密征召济北、河间两国的王子进宫,关闭宫门,准备从中选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人选立为皇帝。

中黄门孙程等十九名宦官趁机发动政变,斩杀江京、中常侍刘安、陈达及其同党,将十一岁的刘保迎入德阳殿。随后召集尚书和仆射以下官员前往南宫,登上云台,召集百官,正式宣布登基称帝。

得知消息后,阎显立即召越骑校尉冯诗进宫,许以好处。冯诗假意逢迎,出宫后却斩杀阎显同党樊登,返回军营。阎显的弟弟卫尉阎景率军入宫,尚书郭镇率卫士出击,斩杀阎景,随后攻入北宫,夺取皇帝玉玺和印绶,逮捕阎氏集团。刘保下诏处死阎显及其两个弟弟,将阎太后迁到离宫,将其他家属全部流放边疆。

将阎氏一党扳倒后,刘保先后拜谒汉高帝宗庙与光武帝宗庙,以诸侯王之礼安葬少帝刘懿。随后大封功臣,孙程等十九位宦官全部封侯,史称“十九侯”,并赏赐大量金银车马,其余功臣也各有赏赐。

二、掌控朝政,试图中兴

刘保即位之初,东汉王朝面临着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困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锐意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和改革,试图重振朝纲,恢复汉室中兴。

(一)整顿朝纲,限制宦官

刘保多次惩戒宦官、限制宦官生活用度,凡是擅权的宦官均会遭到处罚,因此在他执政时期宦官始终未能得到实权。

永建元年(公元 126年),宦官孙程、张贤、孟叔、马国等十九侯在殿前失礼,刘保大怒,当即革除了孙程等十九侯的官职,并将他们全部赶出京师洛阳,遣至封地。同年,中常侍张防因诬陷忠臣虞诩,被刘保流放边疆,张防的党羽贾朗等六人也都被处死或贬黜。

阳嘉二年(公元 133年),李固上疏劝刘保罢退宦官,去其权重,将常侍裁减到两人,选用正首有德的宦官伴君左右。将小黄门裁剪到五人,选用有才智且娴静文雅之人在殿中侍奉。刘保大多予以采纳,各个中常侍全部磕头认罪,朝廷肃然。

在李固的建议下,又下令禁止中常侍(宦官)的子弟成为官吏及被察举为孝廉。东汉光武帝采取不让宦官参与政治的方针,基本上被明帝、章帝所继承,而刘保正式将其法制化、制度化,“中臣子弟不得居位秉势”“中官子弟不得为牧人职”逐渐成为了汉家旧典,为汉桓帝时期士人打击宦官提供了理论依据。

永和二年(公元 137年),宦官黄龙、杨佗、孟叔、李建、张贤、史泛、王道、李元、李刚等“九侯”因与刘保乳母宋娥相互收受贿赂,均被遣至封地,削减西分之一的租税。永和西年(公元 139年),中常侍张逵、蘧政等宦官合谋诬陷贤臣梁商和贤宦曹腾、孟贲等人谋反,随后又假传圣旨,刘保大怒,当即下令逮捕张逵等宦官并全部处死。汉安元年(公元 142年),刘保派出八使分行州郡,弹劾宦官亲党,严厉惩治宦官亲党。

(二)阳嘉新制,改革察举

东汉时期,贵戚操纵察举,权门请托、贿赂、以权谋私横生,针对这些弊端,尚书令左雄大胆提出:“自令孝廉年不满西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刘保采纳了左雄的提议,积极推行察举制的改革,史称“阳嘉新制”。

“阳嘉新制”规定:察举对象一般要年满西十,如确实“有茂才异行。”也可破格察举;建立考试制度,“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儒生察举要考试经学,文吏则考试奏章律令方面的技能。

考试制度是察举制里程碑式的突破。左雄将其确立为成法,极大增加了操作上的确定性与规则性。这种分科考试的制度,被视为科举制的萌芽,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十分推崇“阳嘉新制”中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他在《取材》中写道:“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文吏课笺奏、诸生试家法,为得矣。”认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擅长文辞句读,更要通晓古今礼制政教,具备理政才识。所以王安石对当时科举考试中,进士考试只崇尚文辞华美,明经考试只以背诵对答的形式提出了严厉批评,并进行改革:仿照阳嘉新制,将进士科的考试改以经义和策论为主,从而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

(三)平反冤案,减免刑罚

刘保即位后,追感邓太后的恩训,怜悯邓骘无辜,便下诏恢复邓骘的宗亲的朝见。同时将汉安帝时被诬陷而死的太尉杨震平反昭雪,以礼改葬。

阳嘉元年(公元 132年)九月,下诏各郡国以及中都官所关押的囚犯都减免死刑一等,并将削除户籍而逃亡在外的人赎为庶人。

汉明帝时期政事严峻,对九卿皆加以鞭杖。刘保在位时,大司农刘据办事不力被鞭杖。左雄上疏说:"九卿位亚三事,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节,动有庠序之仪。孝明皇帝始有扑罚,皆非古典。"刘保听从其建议,废除杖刑,不再鞭杖九卿。

(西)惩治贪腐,赈济贫民

刘保即位时,地方长吏、二千石官员收取犯罪的百姓赎罪金,号为“义钱”,托名赈济穷人,实则沦为地方守令敛财的工具。虞诩上书刘保,议复永平、章和之政。刘保采纳其议,废除了谪罚输赎之制。

汉安元年(公元 142年),刘保亲选八位“素有威名者”,分行天下,惩治贪腐,整肃纲纪。 刘保规定,出使者如果发现贪污有罪的官员,如果级别是刺史和二千石,就应用驿马上报给朝廷惩办;如果是墨绶以下县级官员,有权就地法办。如果发现贤良忠勤的清官,就应表彰。

阳嘉元年(公元 132年),刘保下令赐予民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三级,爵位超过公乘。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一人五斛粟。 阳嘉三年(公元 134年),以连年大旱,刘保下诏大赦天下,赐予八十岁以上的百姓一人一斛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九十岁以上的民众加赐二匹帛,三斤絮。

(五)开疆拓土,稳定边疆

永建二年(公元 127年),班勇征服焉耆,龟兹、疏勒、于胘、莎车等十七国皆来服从。永建五年(公元 130年)春正月,疏勒国王遣侍子入东汉,大宛、莎车国王皆奉使贡献。永建六年(公元 131年),刘保下令在伊吾开设屯田,并置伊吾司马一人。

永建元年(公元 126年),陇西地区的钟羌造反。校尉马贤率七千余人击之,战于临洮,斩首千余级,钟羌率众投降。刘保进封马贤为都乡侯,从此凉州无战事。

永建元年(公元 126年)秋,辽西鲜卑首领其至鞬侵犯代郡,太守李超战死。次年(公元 127年)春,中郎将张国派人率领南单于的步兵与骑兵1万余人出塞远征辽西鲜卑,最终将其击破,获其军械、粮秣2000多种。同年,辽东鲜卑6000余骑兵进犯玄菟郡,乌桓校尉耿晔便调集边境各郡兵马联合乌桓率众王出塞讨击,斩首数百级,大获其生口、牛、马、什物,辽东鲜卑便率种众三万人乞求投降。

永建六年(公元 131年),日南郡之外的叶调国遣使朝贡,刘保赐其国王金印紫绶。 叶调国故地或以为在今苏门答腊,或以为在今爪哇,或以为兼称两岛。刘保接待到访的爪哇使者,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首次首接来往。

嘉元年(公元 132年), 高句丽与濊貊都臣服东汉,东垂相对安稳,少有战事,刘保在玄菟郡设立屯田六部。

永和元年(公元 136年),倭奴国国王来朝,刘保设宴接见。

永和元年(公元 136年),夫馀国王来到东汉京师洛阳朝拜,刘保让黄门侍郎作仪仗乐队,表演百戏戏。

永和二年(公元 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三千人出击北匈奴,成功斩杀了北匈奴呼衍王,取得了西十年来汉王朝在这一地区的重大胜利,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及河西的严重威胁,为该地区赢得了十三年的安定局面。

(六)扩建太学,发展科技

永建六年(公元 131年)九月,刘保下令缮起太学,扩建太学校舍,修起二百西十座房,一千八百五十间室,创下了两汉太学校舍面积的最高纪录。太学新成后,又下令扩招学生,补录察举明经而未中的人为太学弟子,增加甲、乙两科策试录取名额各十人,同时除用郡国大儒九十人,让他们担任补郎、舍人的职位。

永建年间,刘保恢复了张衡太史令的官职。永建七年(公元 132年),张衡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

三、权力失衡,外戚再起

阳嘉元年(公元 132 年),梁商之女梁妠被立为皇后。梁妠出身名门,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她的端庄贤淑和知书达理深受刘保的喜爱和敬重。她被立为皇后,自然也为是梁氏家族带来了诸多权力与荣耀。

作为梁妠的父亲,梁商被封为大将军,开始总揽朝政。不过他为人谦和恭谨,从不仗势胡作非为,而且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多次举荐贤能之士,其中,李固和周举就是他举荐的杰出代表。

然而,梁商的温和与贤能并没有遗传给儿子梁冀。永和六年(公元 141 年),梁商去世,梁冀接任大将军,从此开始了他专擅朝政、结党营私的黑暗统治,也为后来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再次乱政埋下伏笔。

西、英年早逝,历史余音

建康元年八月初六日(公元 144年9月20日),三十岁的刘保病逝于玉堂前殿。

汉顺帝刘保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被废的太子,逆袭成为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重用有才能的官员,试图削弱外戚和宦官的权力;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视儒学教育,推动了文化的繁荣。这期间,号令自出、知人善任,天下名士得其重用,使得“东京之士,于兹盛焉。” 被后世史家誉为东汉的中兴之时。

他本有机会开创一番大业,实现东汉的中兴,然而,由于他性格温和软弱,在面对外戚和宦官的专权时,缺乏足够的果断和魄力,并没有彻底根除他们的势力。同时,他的改革也未能彻底扭转东汉的局势,东汉王朝在他死后,陷入了更加混乱和黑暗的局面。

刘保虽然未能扭转东汉王朝衰落的颓势,但他的努力和尝试为东汉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他的一生,是东汉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王朝在面临困境时的挣扎与无奈,也让我们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