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4章 汉安帝,刘祜

汉安帝,刘祜

姓名:刘祜(hù)

别名:无

父母:

父亲:清河孝王刘庆

母亲:左姬

生卒年:公元 94 年 - 公元 125 年

在位时间:公元 106 年 - 公元 125 年

年号: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谥号:孝安皇帝

庙号:恭宗(后被废除)

陵寝:恭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汉安帝刘祜:皇权阴影下的无能帝王

汉安帝刘祜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皇室远支,却意外地卷入波诡云谲的政治旋涡,虽身处帝王之位,却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他昏聩无能,宠幸奸佞,导致东汉王朝内忧外患,动乱不堪,迅速走向衰落,实在令人哀叹。

一、宗室遗孤,傀儡皇帝

(一)汉室旁支,意外继位

刘祜生于东汉永元六年(公元 94 年),是东汉章帝刘炟之孙,清河孝王刘庆之子。他的父亲刘庆本为汉章帝的太子,但其生母宋贵人遭窦皇后陷害,导致其太子之位遭到废黜。

公元 106 年,在位仅八个月的汉殇帝刘隆在襁褓中夭折,东汉朝廷再次陷入皇位继承的危机。当时,朝臣提议立汉和帝之子刘胜为帝,但邓太后却力排众议,选中了年仅十三岁的刘祜。

公元 106 年9 月 23 日,刘祜在邓太后的扶持下登上皇位,成为东汉第六位皇帝,是为汉安帝,次年改年号为永初。

(二)太后临朝,皇权架空

刘祜登基后,邓太后以“幼主需辅”为名临朝称制,牢牢把持着朝政大权。她一方面重用自己的兄弟邓骘等外戚,另一方面也注重选拔贤能之士,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东汉朝廷表面的稳定。

随着刘祜长大,邓太后却迟迟不肯放权,刘祜只得生活在邓太后的阴影之下,隐忍待发。史载其“每朝谒太后,应对肃敬,进退中礼。”行事小心翼翼。

元初六年(公元 119 年),邓太后召集济北王、河间王及邓氏近亲子孙到京城,亲自为他们讲经教学。期间,对河间孝王的儿子刘翼赞不绝口,便顺势让他做平原怀王刘胜的继承人,留在京师。永宁元年(公元 120 年),又封刘翼为平原王。此举引起了刘祜奶娘王圣与小黄门李闰的警觉,他们担心邓太后有废黜刘祜、改立刘翼为帝的打算,便时常在刘祜面前诋毁邓太后一族。刘祜听后既愤慨又惧怕,这也为他亲政后清算邓氏埋下祸根。

二、亲政清算,昏聩开端

(一)邓氏覆灭,权力洗牌

建光元年三月癸巳(公元 121 年 4 月 17 日),邓太后去世,做了十五年的傀儡后,二十七岁的刘祜才终于亲政。

亲政后,刘祜立即追封父亲刘庆为孝德皇,母亲为孝德后,并追封被陷害而死的祖母宋贵人为敬隐后,然后对当年协助窦皇后迫害祖母宋贵人之人展开清算。这其中也包括改进造纸术的蔡伦,蔡伦耻于受辱,服毒自尽。

随后,又对邓氏外戚集团展开全面清算。他下令废除了西平侯邓广宗、叶侯邓广德、西华侯邓忠、阳安侯邓珍、都乡侯邓甫德的爵位,将他们全部贬为平民;邓氏宗亲一律免去官职,返回原籍;邓骘被免职,遣回封国,后改封为罗侯,后来又在郡县官员的逼迫下,与儿子邓凤一同绝食身亡;邓骘的堂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邓遵以及将作大将邓畅全部自杀。至此,显赫一时的邓氏家族顷刻间土崩瓦解。

(二)宠信奸佞,朝纲崩坏

清算完邓氏集团后,刘祜就开始大肆封赏自己的心腹部下。他任命舅舅耿宝为羽林左将军,封祖母宋贵人的西个兄弟为列侯,任命阎皇后的兄弟阎显、阎景、阎耀担任卿、校,统领禁军,时人称之“今外戚宠幸,功均造化,汉元以来,未有等比。”又封宦官江京为都乡侯、李闰为雍乡侯,并任命为中常侍,还封乳母王圣为野王君,王圣的女儿伯荣为中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皇帝封爵乳母的先河。

这些人勾结在一起,形成了“宦官 + 外戚”的政治联盟,一起把持朝政,祸乱朝纲。王圣及其女儿伯荣奢侈暴虐,贪污受贿,随便出入宫廷,煽动内外,干预政事,无恶不作。伯荣与己故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瓌通奸,刘瓌娶其为妻后,竟官至侍中,继承了刘护的爵位。王圣的另一位女儿王永,也分走刘祜的权威,与刘祜共同掌权,史称“分威共权。”

大臣杨震和尚书翟酺上书首言,劝谏刘祜不要宠信外戚和宦官。刘祜不但对他们的忠言置若罔闻,还听信谗言,将杨震遣返原籍。杨震留下“死者士之常分” 的绝笔后饮鸩自尽。杨震之死引发朝野震动,太仆来历等十余人冒死劝谏,却遭刘祜严厉斥责。这一事件导致东汉清流士大夫与宦官集团的全面对立,为日后 “党锢之祸”埋下伏笔。

延光三年(公元 124 年),刘祜的奶娘王圣、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等人诋毁太子的奶娘王男和厨监邴吉,导致他们被杀,家属被流放。因担心太子日后报复,王圣便与阎皇后及其党羽勾结,妄造虚无,共同构陷太子刘保与东宫官属合谋弑父自立。刘祜信以为真,不听大臣劝谏,于延光三年九月丁酉(公元124 年 10 月 1 日)废黜太子刘保,将其贬为济阴王。朝臣来历上谏反对,刘祜大怒,下令免去其兄弟两人的官职,削减来历的封国税赋收入,贬黜来历的母亲武安公主,禁止其入宫。

在刘祜宠幸与纵容下,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让本就动荡的朝政变得更加混乱不堪。刘祜刚刚摆脱了傀儡的身份,就变成一个被小人操纵的工具,史称其“政去王室,权归幸竖。”

三、天灾频仍,边疆危机

(一) 民生凋敝,人相食粟

刘祜在位十九年间,东汉遭遇八十九次重大灾害,地震、水旱、蝗灾相互交织,接连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据史书记载,冀州等地出现“人相食”的惨剧。面对这些灾害,刘祜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多次下诏罪己、减免赋税、开仓赈灾。但未能解决土地兼并与吏治腐败的根本问题,在赈灾过程中各级官员贪污腐败,大量物资被截留,并没有真正惠及百姓,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 羌乱绵延,西域复叛

在国内天灾频发之时,边疆局势同样严峻。羌族的大规模起义持续了十一年之久,导致边疆地区的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东汉朝廷为了镇压起义,耗费了巨额的军费,使“府帑空竭,海内虚耗。”更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此外,西域地区也出现了不稳定因素,原本归附东汉的一些国家开始反叛。刘祜虽然也派出了将领进行征讨,但由于决策失误和军队内部的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边疆战乱。

西、南巡驾崩,王朝动乱

(一) 猝死叶县,皇位之争

公元 125 年,刘祜在南巡途中突然病逝。他的突然驾崩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皇位争夺战。担心身处京城的济阴王刘保可能会被公卿大臣们拥立为帝,阎皇后就与宦官合谋,秘不发丧。在返回京城的途中,他们依旧让各地官员照常进献饮食,掩人耳目。返回京城后,立即立济北王之子、汉章帝之孙北乡侯刘懿为帝,尊阎皇后为太后。由于刘懿年幼,阎太后临朝称制。

(二) 身后余波,恶性循环

阎氏掌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动手清理威胁到自己的其他政治集团。大将军耿宝被逼自杀,中常侍樊丰、虎贲中郎将谢恽、侍中谢笃、大将军长史谢宓、侍中周广等人被下狱处死,王圣母女被流放。阎显兄弟则分别担任卫尉、城门校尉、执金吾等要职,控制了京师的军政大权。一时间,阎氏外戚权倾朝野,东汉王朝再次陷入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然而,刘懿在位仅七个月就夭折了。随后,宦官孙程等人发动“十九侯政变”,拥立刘祜的儿子刘保为帝,并将阎氏家族的势力清除殆尽。这场权力的争斗战,使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导致政治腐败,民生艰难,朝政进一步糜烂。

五、功过评说,历史镜鉴

刘祜在位期间,也曾采取过一些积极的措施,比如支持班勇收复西域,比如减免赋税、开仓赈灾,但是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他即位时,东汉王朝就己经开始由盛转衰,他的昏聩更加快了帝国崩溃的速度。史家评其 “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

汉安帝刘祜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挣扎。他在年少时被推上皇位,却长期活在邓太后的阴影下,成为傀儡。亲政后,又未能有效掌控朝政,导致朝堂失衡、政治腐败,使东汉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他的去世,也未能给帝国带来一丝安宁,反而又引发了一场更激烈的宫廷政变。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东汉王朝的政治格局,更加速了王朝的衰落进程,此后,在宦官和外戚的交替专权下,逐渐走进灭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