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4章 不同结果

另一边,《时务新报》的资深记者老张则把目光投向了民众。他拉住一位围观的老者,问道:“老爹,您对这吃绝户的事儿怎么看?您觉得朝廷这次能彻底解决问题吗?”

老者捋了捋胡须,长叹一声:“唉,这吃绝户的恶行在咱这儿都成了老毛病了,要不是皇帝陛下下了旨,还不知道要祸害多少人呢。我看这次朝廷是动真格的了,有这么多官兵,还有大官来审案,肯定能解决。”老张认真地记录着老者的话,准备回去撰写一篇深度报道,剖析民间疾苦与朝廷此次行动的深意。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官员们迅速在县衙设立公堂,红黑相间的衙役服饰与国防军的新式军装相映成趣,公堂之上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在日光映照下,透出几分从未有过的日前,开审当日,县衙外人山人海,围得水泄不通,百姓们交头接耳,都在议论着这场关乎民生的大案。

在人群之中,普通百姓们议论纷纷,情绪激动。

“我活了这大把年纪,见过太多吃绝户的惨事咯。就咱隔壁村,前年有户人家男人上山打猎摔没了,留下孤儿寡母和几亩薄田。那族里的人啊,不出一个月就开始打主意,今天借口帮忙收庄稼,把粮食都搬走了,明天又说要给孩子找个好归宿,差点把人家闺女给卖了。要不是那寡妇拼死反抗,娘俩儿早就活不下去了。这回朝廷出面,一定要把这些坏人都收拾了,给咱老百姓撑腰!”

“就是就是,我娘家村里也有类似的事儿。有个寡妇,丈夫刚走,族里的长辈就逼着她改嫁,好把她男人留下的房子占为已有。她不肯,就被关在柴房里饿了,好几天。咱老百姓的日子本来就不容易,这些人还这么狠心,真该千刀万剐!”

“我听说我们这里还有一家,好像是杨刘氏,他们不是也被吃绝户吗,被赶到了一家破庙里面。现在朝廷的大官来了肯定会帮他们的。”

"对,对,杨刘氏的好日子也到了。"

“不见得吧,杨刘氏都没有去京城告状。”

“切,还去京城,我以前遇到过她,让她来县衙告状,都不敢。”

“好了,好了,别说那些了。咱虽说没碰上过吃绝户这档子事儿,可看着也揪心啊。这朝廷要是把这风气给刹住了,咱做买卖也能安心些,不用担惊受怕哪天自家出点事儿,被人欺负得没活路。”

“是啊,以前总觉得这些大家族惹不起,现在朝廷动真格的了,咱也盼着能有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让咱的手艺能传下去,养活一家老小。”

相较之下,当地的乡绅阶层则表现出复杂的态度。

乡绅们聚在了县城的一家酒楼里面,商议着这件事。

曾在外地为官退休回乡的赵老爷,微微叹气说道:“唉,这吃绝户的陋习确实该改改了,有辱斯文,败坏风气。朝廷此番作为,乃是顺应民意,我等当全力支持,以正乡野之风。”

钱姓乡绅则是皱着眉头说:“这次朝廷这一竿子捅得有点深啊,咱们和那些家族或多或少都有些往来,可别牵连到咱们。虽说咱没直接参与吃绝户,可这事儿要是深究起来,万一被人抓住把柄……”

这些乡绅既担心自身利益受损,又害怕被朝廷问责,态度摇摆不定。

此处被派出来审理此案的三法司官员非常兴奋,办好了这件事情,不仅能扬名立万,还能通过报纸,在天下传扬自已的名声,还能立功,在陛下面前露脸。

特别是在来之前,各部门的主官都找过这些经办人员,要求从快从重处理。

县衙内,马王氏母女被请上堂,马王氏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声音颤抖地诉说着自家的悲惨遭遇。丈夫早逝,留下她们母女相依为命,本就艰难度日,可家族里的那些人却觊觎丈夫留下的微薄产业,平日里对她们百般刁难,甚至设计陷害,妄图将她们赶出家门,侵吞一切。说到动情处,马王氏泣不成声,围观百姓无不为之动容,纷纷咒骂那些丧尽天良的族人。

随着案件审理的深入,那马氏家族起初还妄图狡辩,仗着以往的权势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试图混淆视听。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朝廷这次是动真格的,不仅有详实的证据摆在面前,还有兵部的军队在旁威慑,让他们不敢再生妄念。当证人一个个出庭作证,真相逐渐清晰,马家的家主脸色愈发惨白,瘫坐在地。

最终,当堂宣判,马家主犯皆处以重刑,家产充公,以儆效尤;从犯视情节轻重,或任意,或杖责,所侵占财产返还马王氏,还从马家充公财产中拿出一半赔偿给马王氏。

宣判完毕,台下百姓欢呼雀跃,掌声雷动。

马王氏母女听到判决,相拥而泣。马瑶抬起满是泪水的脸,对着母亲说:“娘,您看,陛下真的为咱们做主了。咱们以后不用再怕了。”马王氏含泪点头,心中满是感激。

在案件审结后,当地官府在兵部军队的协助下,开始张贴告示大力宣扬沈炼丹的两个告示。

在等到了内阁任命的县衙新知县等官员到任后,刑部等人就押着前任县官返回京城了。

这一番操作让当地百姓疑惑万分,近期同样被吃绝户的还有一户杨刘氏啊,他们听到朝廷来了大官,抓了马家的人,为马王氏做主后。就一直待在破庙里,等着朝廷给她做主。

这一段时间,杨家的人也怕步了马家后尘,是三请四请杨刘氏回族里居住,还答应赔偿一千两银子,给100亩地等等条件。

而杨刘氏都不答应,特别是在知道马王氏得了马家一半财产后,更是不答应了。

天天就待在破面里,就等着朝廷大官为他们当家做主呢。

结果呢?却等来了三法司回京城的消息。

两个案子太相似了,都上了报纸。

但是最后的结果差别太大,报纸报道后,搞得天下百姓和官员氏族等等,都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沈炼的两个最高指示,都小心翼翼的对待,免得哪天一不小心就像这个县的知县等官员和马家一样,被抄家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