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老夫子说过:年龄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尊重年长者,是人们的共识。反映了人是逐渐成熟的这一客观规律:年长往往意味着拥有更丰富的社会经验,掌握更多的资源,因此只要是成熟的文明都会倾向于将长子作为继承人。
相对于合乎自然规律的长子继承制度,“幺子守灶”的继承传统非常主观。本质上是一种文明还不够成熟的现象,是统治者自负的表现,是希望死后能继续掌权的逆天行为。
不过,它倒是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和人定胜天的信心。
然而历史事实证明,缺乏敬畏之心,不尊重客观规律的选择,结果往往并不美妙。
当然,草原英豪们之所以会不约而同,在继承问题上做出“幺子守灶”的决定,并将其用传统习惯的方式加以约束,与草原部落知识传承方式,个人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旧时草原,知识大多口耳相传,感性但缺乏系统,即使是部落的贵族们对于人际关系、天道运行的理解也多依靠感悟。
能担任部落首领的人悟性都高,能举一反三,称天选之人亦不为过,但久处高位,自信心难免膨胀。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也不例外,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只有能延续自已行事风格和世界观的人,才是合格的继承人。
而子女或多或少都会映像自已的双亲,只不过每个孩子映像父母的时间段不一样。通常大一点的孩子是过去父母的样子,小一点的孩子是现在父母的样子。
而能成为一方枭雄的人,自然不缺审视过去、批判过去、在经验中汲取营养,不断进步的能力。因此这些人喜欢现在的自已也是题中之义,连带也就更喜欢幺子,觉得小儿子更适合接自已的班也就合情合理。
但矛盾的是,这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从主观上说,当哥哥的往往不会心甘情愿接受弟弟地领导;从客观上说,哥哥的资历和“声望值”通常会超过弟弟。
主观上,用小儿子作接班人,只是基于父亲的主观感觉:认为小儿子可以更好地映像他与时俱进的能力,但这如何能使年长的孩子心服呢?何况年龄大的孩子,与父亲相处的时间更长,为父母做的事更多,他们自然觉得有理由要求父母的感情向他们倾斜,优先享有继承权。现在小的反而后来居上,大的肯定会对此感到不公平!
不公平是种主观意识。就是付出没有得到应有回报的感觉。
客观上,兄弟间长幼有序是自然规律,较长的哥哥比弟弟有更深的社会阅历,考虑问题往往更全面,也有更多的时间经营人脉关系,提升自已的声望值,因此只要作父母的不拉偏架,大概率弟弟是竞争不过哥哥的。
其实当时中原地区的皇帝们,大多也更喜欢自已的小儿子,之所以没有把小儿子继承作为传统,只不过是那里的文明相对成熟,有文化底蕴、更有智者的提醒和谏臣的力诤,即使贵为国君也不能随心所欲。
那些主张“幺子继承”的帝王,多数会被史书定性为好色昏君,口诛笔伐,因此敢冒天下大不韪,最终落实行动的人寥寥。
而草原,则气象不同,没有独立的文字,没有完整的国家机构,除了巫师借助天意警戒,首领们行事随意,放飞自我,私心颇重的“幺子守灶”行为在很多部落升级为“传统习惯”也就不足为奇。
但再美好的愿望如不能顺时遂机,实现的阻力就不会小,甚至可能导致事情朝反方向发展:多少小儿,担了这个名头,却没有相应实力保证,最好的结果是无缘继位,比如孛端察儿蒙合黑被逼出走;严重点的,部落分裂,兄弟内讧;更有甚者,多少幺儿,因为这个传统,被哥哥们忌惮,稀里糊涂丢掉了性命。
真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