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识趣得将身子向前探了探,点头道:“诚如所愿。”心里却想着:这贼酋还懂点礼貌。脸上也露出和煦如春的笑容。
海都话题乘机一转:“斡难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两岸民众皆指望它生存;然而也是由于它,两岸交通阻碍,物资无法及时沟通,很多贸易难以顺利完成,你有什么高见吗?”
契丹使者这才明白海都一行人来此的目的。
他微微一笑:“此事何难,架桥就可以解决。”
海都看他答复的随意轻松,觉得他不够重视,心说:“这么简单,还问你?”
皱皱眉,颇为不悦地说到:“斡难河宽,没有合适长度的树干作桥身。即使架树干在桥上,由于河水有涨落,洪水来时,水势大、流速急,树干是很容易被冲走,因此架桥,不但作用时间短,还会有很大安全隐患。”
契丹使者挺身而起,拍掌大笑:“族长多虑了,我要架的不是木桥,而是石桥。”
海都与那牙吉歹面面相觑,疑惑到:“石头能建桥吗?就算能建,哪有这么大块的石头;就算有,也搬不动啊!”
“非也,非也,不用整块石头,桥身是用很多石头拼接而成。且石桥坚固,效用可达百年,桥面宽且平整,可以跑勒勒车。”使者微笑地说道。
海都听说石桥如此好用,大喜过望,脱口而出:“竟有此等神物,不知该如何建成?”
契丹使者淡定地摆摆手:“不急不急,我马上发函,三百里加急,请我国大皇帝选送能工巧匠,也请君上聚集贵部的青壮,准备好材料,万事俱备,不出半年,此桥可成。”
信使穿梭,人来人往,从开工到落成,前后不到一年时间,石桥即告落成。
此桥横跨斡难河上,当真是飞虹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策马桥上,天边云卷云舒,俯瞰河水,波光粼粼。
远近部落都视之为神迹。
这可能是斡难河上,第一座人类修建的石桥。
以此为契机,加之有心人的刻意宣传:孛儿只斤家族是天神后裔的传说,在草原上越传越广,也越传越神。
要求依附孛儿只斤家族的部落,越来越多。
随着石桥建成,孛儿只斤乞颜部落驻地的地理位置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它不但是牧民聚集地,还成了沟通斡难河南北的交通枢纽。
渐渐地,石桥周围聚集起世界各地来蒙古做生意的商人,天南地北的货物在此囤积、交易。
海都自然不懂经济,更不知道税收为何物。
但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货物,特别是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被广泛使用等等,这些新鲜的气象触发了海都的灵感。
海都不愧为蒙古历史上不世出的天才,竟然创造性地用经济手段,来提升部落的实力。
首先他力排众议,否决了限制贸易规模的要求。当时部落很多人担心经济频繁,陌生人充斥部落周围,友敌难辨,鱼目混珠,可能会威胁到部落的安全,只有以海都为代表的极少数人坚持开放的外交理念,积极推进正常的商业活动;
其次,他还要求孛儿只斤人积极保护来往商队的安全,为他们提供食宿便利,并从中收取丰厚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