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没有立刻答复,而是抬眼望天,沉默了好一会,才徐徐道:”我孛儿只斤族是天神的后裔,身上传承着黄金血脉,心胸像海一样宽广,既然你们认错了,我愿意给你们一个机会,你族是否愿意为奴。”
押剌伊而族长被俘后,自觉以两族仇怨之深,自己绝无幸理。只是担心孛儿只斤部屠族,自己族人死无噍类。
此时听海都的语气,不但妇孺无碍,其它族众也有机会保全,大喜过望,激动之下,忘记伤痛,举身窜起,就想表明自己的忠心。
海都略一摆手,暗示他不要吭声。
押剌伊而族长久经人事,反应神速,硬刹住了要挺首的身躯,跪在一边,垂头不语,但因为刚才动作过大,伤口崩裂,血点不停滴落地上,可他毫不在乎,更是因为兴奋,浑身发抖。
海都目光炯炯扫视着下跪诸人,言语生硬:“其他人有意见吗?”
押剌伊而部的诸位权贵,如族长般觉得毫无生望,现在的结果,如此出乎意料,很多人情不自禁得恍惚起来。
此时海都那严苛的声调,对他们来说却好似天籁传音,他们互相对视,随即磕头如捣碎,押剌伊而族大长老带头说道:“感谢族长宽容,押剌伊而全族誓死效忠。”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劝降过程竟然出乎意料的顺利。
原本认为押剌伊而人强硬,会有人冥顽不灵,抵抗到底的海都众兄弟个个怅然若失。
但他们对海都的高瞻远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海都在族内的威望自然随之水涨船高。
海都对于能否收服桀骜不驯的押剌伊而人,其实也没有把握,整个劝降过程,他的心中也是惴惴不安。
但为了树立领袖形象,海都全程都保持一副胸有成竹,尽在掌握的表情。
虽然押剌伊而人信誓旦旦表达了投降的意愿,但为了防止押剌伊而人是假投降,或者有其它阴谋。
在屏退其他人后,海都与纳真商议,暗暗部署了两项措施:
一是甄别对待。将押剌伊而人贵族、军官与孛儿只斤的勇士按1:2的比例杂居,大家同猎、同行、同食,名为交流切磋,实为监视看管;普通押剌伊而人则分散到各牧民家为奴,并限制他们行动范围;
二是探听真相。广派耳目背后打探与面对面交流亲自沟通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辨析押剌伊而人轻而易举投降的真实意图。
经过时间的沉淀,结合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分析后,海都终于可以确认,押剌伊而人这次看似是被逼无奈的投降,其实也是该族为了生存无可奈何之举。
他们的归顺也算是水到渠成,不会有二心之虞。如此判断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押剌伊而人与孛儿只斤部战争多年,虽然连战皆胜,但自己也是元气大伤。
该部落本来就是远道迁徙而来,还来不及舔舐旧伤,就又添新伤,其中的窘迫可想而知。
而且作为入侵者,本地土著虽然与孛儿只斤部竞争,但也不会轻易接受押剌伊而人。
个体战力上押剌伊而人本就不如当地蒙古人强壮,科技上有优势但也没形成代差,人数上押剌伊而人劣势更加明显,因此与当地其他部落相比,实力差距其实很大。
这几年,押剌伊而人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完全是依赖出色的谋略,以及利用了当地部落内部矛盾。
但没有实力支撑的,再好的计谋也终究昙花一现,这几年来押剌伊而人战略空间被不断挤压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不止的内耗使押剌伊而人的战略环境更加雪上加霜,部落很多精英之士,早己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他们甚至私下与周边部落媾和,以求生存的机会。
然而押剌伊而人在与孛儿只斤部的斗争中表现的太过狡诈,令淳朴的蒙古人心存忌惮。他们对于押剌伊而人的示好都敬而远之,反而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精神,提高了袭扰的频率。
押剌伊而人只能无奈地看着自己的部落逐渐衰弱,却什么也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