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窗帘缝隙时,阮星栩被手机震动惊醒。
林小满的消息轰炸己经刷了半屏,最后还附了张咖啡店定位图,配文:“绝密追星攻略,速来!”
咖啡店蒸腾的咖啡香里,林小满推来一摞厚厚的文件夹,活页纸间还夹着几张泛黄的票根。“这是我三年追星总结的经验。” 她推了推黑框眼镜,像个严谨的研究员,“想了解艺人,首先得从他的社交账号入手。”
林小满滑动手机屏幕,调出纪昭珩去年的微博:“看这条,他发了张书法作品,结合他之前采访提到从小练习书法,就能知道他闲暇时喜欢通过练字沉淀心绪。还有这条分享的歌单,里面有不少民谣和古典音乐,说明他对这类曲风偏爱。” 她狡黠地眨眨眼,“再看他出席活动时,总喜欢佩戴简约的银色项链,这就是他的穿搭小习惯。”
阮星栩认真记着笔记,笔尖沙沙作响。“那公司安排呢?” 她抬头问道。
“这就需要人脉了!” 林小满神秘兮兮地掏出张名片,“我认识个站姐,她男朋友在纪昭珩公司当实习生。不过...” 她突然凑近,“交换情报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帮他们修修图,剪剪视频。”
接下来的日子,阮星栩像台不知疲倦的机器。白天在图书馆查阅娱乐圈运营资料,晚上和林小满一起分析纪昭珩的每个采访、每段舞台视频。
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更多细节:“对海鲜轻微过敏,但喜欢用柠檬调味;除了书法,还擅长水墨画;思考时习惯转钢笔,压力大时会反复听同一首歌;每周固定抽出两天去健身房健身,热爱搏击运动,还热衷于研究摄影,ins 上常分享自己拍摄的城市夜景;喜欢在深夜阅读哲学书籍......”
“可他现在还没出道,根本不会有专门的助理岗位。” 某天,阮星栩翻着空荡荡的招聘页面,语气低落。
林小满却突然眼睛一亮,伸手夺过她的手机:“你看,纪昭珩每周六都会去公司附近的旧书店看书,你可以制造偶遇。” 她飞速在手机上搜索,“还有,他所在的练习生团队下个月要在大学城办路演,你去现场当志愿者,既能帮忙又能近距离接触。”
“这样不算私生吗?”阮星栩一脸疑惑。
见阮星栩仍有些犹豫,林小满恨铁不成钢地戳了戳她额头:“最关键的是展现你自己!把你擅长的摄影、文案都用上,给他的舞台拍高质量返图,写走心的应援文案,让他注意到你这个独特的粉丝。”
阮星栩着笔记本上的字迹,眼底渐渐燃起光亮。
周六的旧书店飘着纸张与油墨混合的气息,阮星栩抱着几本摄影集,佯装不经意地走向哲学区。她的目光在书架间逡巡,心跳随着那个熟悉的身影愈发剧烈 —— 纪昭珩正倚着木质书架,修长手指夹着书签,专注阅读。
她悄悄在斜对角的座位坐下,翻开随身携带的手账本。表面上在记录书中内容,余光却时刻留意着纪昭珩的举动:他习惯左手托腮,右手无意识转着钢笔,读到关键处会微微皱眉,睫毛在眼下投出扇形阴影。当他起身去续咖啡时,阮星栩迅速瞥向他翻开的书页,在本子角落记下页码与批注重点。
路演当天的大学城广场人声鼎沸,阮星栩戴着志愿者工作牌,抱着沉甸甸的摄影器材穿梭在后台。她主动承担起拍摄花絮的任务,镜头不仅对准舞台,更捕捉着纪昭珩候场时的模样:他会反复哼唱练习歌曲,候场时喜欢靠墙闭目养神,紧张时果然会食指第二节。
暮色渐浓时,阮星栩翻看这些时间的收获,照片里纪昭珩专注的侧颜与手账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相映成趣,这些琐碎的细节,正慢慢拼凑出她心中那颗星星的完整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