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询只有一子一女,他的儿子涪陵郡当着县令,涪陵郡在大周西南一隅,从京城到涪陵需要两个多月,那里又多蚊虫蛇蚁,因为这些原因宋若笙就被留在京城里。
沈岚翘着腿坐在厅堂,看一个小人从屋外飞快地冲进屋里子。
嫩黄短衫配着藏青色裤子,头上的头发扎得冲天高,两个眉毛像是沾了浓墨画得似,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祖父,我把东西都分给大家了,你都没瞧见隔壁李二吃辣鱼,都流眼泪了,还舍不得放下,他一人都快把整条鱼吃光了,怪不得我看他这几个月胖了那么多”,女童睁着圆圆的眼睛,双颊微微嘟起,陪着浓墨似得眉毛,看起来十分可爱。
宋询弯起腰,将孙女抱起来,指着沈岚介绍道,“都多大的人了,怎么走路还是风风火火的,这是我在信上给你说的人。”
宋若笙从爷爷怀里挣脱出来,跑到沈岚身边,用眼睛仔仔细细地将沈岚瞅了一遍,沈岚被盯的心里发毛。
“你竟然这么小,我还以为你是一个很高很高的大人了。怎么看起来,也是小小一个啊?,祖父经常给我写信夸你。”宋若笙惊得微张嘴巴
宋询颇觉不好意思的咳嗽了一声,宋若笙再度开口询问“你真的己经看了上百本书了吗?”
祖父写信过来,说他收了个小徒弟,她刚听见这消息时,难过了好一会儿呢!她好几次和祖父说,想要拜他为师,结果说她太小了,这样做会乱了辈分,连带着祖母都出来说不。
哼!现在看来都是骗人的谎话,这个小殿下也没比她大多少嘛!没准儿,自己睡一觉醒来便和她一样大了。
沈岚自豪的挺起胸膛,连着声音都提高了不少“是的,差不多有这些了”虽然是前世读的,其中也有不少是杂书,但都是她读的,有什么区别,人就是要学会包装自己,沈岚一点都没觉得不好意思。
宋若笙走上前拉住沈岚的袖子,“你可真厉害,比我哥哥读的都要多,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们一样”她眼里溢满了羡慕,想来等她也读了上百本书,就也能拜祖父为师吧。
沈岚回头从赵西手里拿过箱子,从里面翻出来了一个昆壁砚递给宋若笙,“听说你也爱书法,这方砚台是我特意给你准备的。”
人未至,声己来。
“你这东西给她可算是浪费了。”董华英从屋外走了进来,她己经年过五旬了,但看起来仍旧神采奕奕,脚步也如年轻人一般轻快。
宋询见老妻来了,连忙从主位上移开,开口替自己孙女开脱,“你也别这么说若笙,她才刚开始学写字,写的不好也正常。”
董华英坐在主位上,眉头一挑道,“她这是字写得好不好的问题吗?她前几天写字将一整瓶的墨水,全都倒在了我的衣服上。”
“我也不知道还有这事儿啊。”宋询陪着笑脸,宋若笙一边用勺子戳着碗里的蛋羹,一边捂嘴偷笑。
董华英给了宋询一个白眼,便不再理会她,转头又冲着沈岚露出和煦的笑容,称赞道“你便是沈岚吧,我昨天一进京城就知晓了你的名字,你那个铺子也办的太好了。昨天要不是舟车劳顿,我一定带着若笙好好瞧瞧。我不过离开京城几个月,竟然多出来那么多的稀罕物,就连街上妇人们的衣物样式都变了。”
这个小殿下当真是了不得,小小一个人,竟能在京城掀起这么大的风浪,她刚一入府,就有人提着东西来看她,打听能不能从她这里多拿些货。
她自己连商铺的主人都没见过,哪敢私自应下来,只能三言两语搪塞过去。
“我这都是沾了老师的光,要没有老师的题字,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踏进我的铺子。”我
沈岚用筷子夹了一块笋芽放到了宋询盘子里,又给董华英夹了一块。她那些法子虽然好,但如果少了宋询这个活招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你不要谦虚了,他这个老顽固,我还不了解吗?你能劝动他动笔,可真是了不得。他把自家那些个破字看得比命还重要,我平时多看一眼都不行。”董华英毫不避讳的当众拆自家夫君的台。
自家人是什么样,她可再了解不过了,不但能让他松口答应收徒,还能让他为自己开得店铺站台,这小女郎是真有本事的。
昨天,老头拉着她的手,畅聊了一整夜,都是他徒弟如何如何,语气里骄傲根本遮掩不住。
“好歹也给我留一点面子。”宋询站起身来,用汤匙给夫人打了一碗汤,还细心撇去上面的油花。
想起以后,自己就是书院的院长,宋询胡子道,“我以后可是要在她手底下混口饭吃的,你这会儿埋汰我,回头她把我辞了,我可就只能整日待在你面前碍你的眼了。”
董华英还不知道书院的事儿,一脸不解地看沈岚,“师母,我打算开一家书院,想让老师来当院长帮我招揽几个教书先生,您也知道现在有名有姓的先生,要么是自己开了间私塾,要么就是在各府私学里面。我要是想把书院开起来,就得借一下老师这张大旗了。”
董华英了然地点了点头,大周根本没几家书院,要想跟着先生识几个字,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除了钱更重要的是还要有门路,要不然你根本不知道先生的门朝哪边开。
前朝还有官学,想要读书识字的人,还能找到一处地方。可大周从建国起,就饱受战火侵扰,但凡有几两银子割给北漠了,哪里有钱来重修官学。
想到这里,董华英看向沈岚地眼神带了几分深意,这个主意究竟是小殿下自己想出来的,还是永庆帝想假借女儿的手重修官学。
上头那位没继位之前,倒也还算得上有些才干,但这几年脑子像是被虫蛀了一般,看着自家夫君在朝堂上排挤,董华英心底多少有些怨言。
她都不知道多少次开口,让宋询辞官回乡,做一个悠闲自在的富家翁,皇帝心里只有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他一个普通臣子能做些什么,还不如回乡多种几亩地,好歹能让周围的乡民都有口饭吃。
若是永庆帝真打算重修官学,倒也算是为百姓办了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