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白薇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祖父是前清的秀才,在乡间开了一家私塾。
她的父亲耳濡目染,学问不错,却是个封建古板,把“女子无才便是德”奉为圭臬,不让白薇去新式学堂。
她的母亲忍受不了那些乡俗民规,也怨恨父亲的古板,终于同他大吵一架,为追求自由抛弃了她和哥哥去法国追求浪漫,从此杳无音信,那年白薇14岁。
屋漏偏逢连夜雨,白薇的哥哥在外惹了麻烦,找上门的泼皮无赖使得原本还算优渥的生活渐渐失去了光彩。
私塾开不下去了,出门就会被泼皮堵着,家里彻底没了生计。
父亲整日只知道“有辱斯文”,半点都没有办法应对,他想的办法是找个有能力的亲家。
他要求白薇嫁给李明,那是当地士绅李家的次子,家里有钱有闲,能给白薇家很大的帮助。但李明好吃懒做,形象猥琐,白薇见了就心生不喜。
在父亲的逼迫和李家的催促下,白薇下定决心要逃离。她的村子里有种婚礼习俗叫“倒火炉”,就是在迎亲路上要将火灰撒出去,寓意着与家人告别,她就趁此机会逃了出去。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白薇并没有被困境击倒。
上海是个鱼龙混杂的大城市,是包罗万象的海洋,完全能藏起逃跑的“一滴水”。她干过女工,在闷热昏暗的车间里从早到晚地工作。也干过女佣,因面容姣好被女主人辞退。最后在咖啡馆当了服务员,她以为可以一首干下去……
可惜,1932年“一二八事变”,工厂停工、学生罢课,她待的咖啡馆也关门了。
她的内心揪了起来,难以言喻的痛苦在心中落地生根,她看到的不止是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人,还是日日夜夜在家门前捣乱逼得她不得不逃离的泼皮无赖。
“不让更多的女性受伤,将社会毒瘤清理出去。”抱着这样的理念,就在1932年,她抓住机会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洪公祠特训班,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也为她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特训班的生活异常艰苦,要学的东西也有很多,如枪械、爆破、用毒、通讯等,但白薇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再苦也苦也苦不过从山林里逃跑的日子,再苦也比不上看着日本人杀烧抢掠悲愤。只是不知她是不是从一个深渊跳进了另一个。
1935年3月,白薇奉命来到上海,打探红党消息。
1935年4月,她在福州路安家落户。
1937年5月,她遇到了德川正二,那是个轻浮的贵族子弟,讨厌但有用。
7月,她结识林原,她敏锐地觉察出林原和德川正二的不同,将这种变化理解为大战将起,向上预警。
8月,静默。
……
良心其实是一个很玄奇的东西,无法控制,也无心去抑制。就想“一二八”之后她毅然决然地用全部积蓄换了张去南京的车票。就像36年她回到上海以后莫名的消极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