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国际学术交流材料后的日子里,林栀和沈疏言满心期待又忐忑不安。学校的生活依旧按部就班,可两人心里都装着那份承载希望的成果,对未来充满憧憬又害怕失望。
一周后的清晨,林栀像往常一样来到画室,准备完成一幅新的画作。她刚拿起画笔,手机突然响起,是沈疏言打来的。
“林栀,快查邮箱!”沈疏言的声音透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林栀的心猛地一紧,手忙脚乱地打开邮箱,一封来自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组委会的邮件映入眼帘。她深吸一口气,缓缓点开,一行字瞬间让她眼眶:“恭喜您的研究报告与设计方案通过初审,诚挚邀请您参加后续交流活动……”
“通过了!我们通过初审了!”林栀对着电话大喊,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
两人在校园的喷泉广场碰面,紧紧相拥。周围同学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得知喜讯后,送上热烈的祝贺。
“林栀,这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更重要的环节,我们得继续加油。”沈疏言虽然兴奋,但头脑依旧清醒。
林栀用力点头:“嗯,我们一起准备,这次交流活动,一定要让大家看到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无限可能。”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交流活动的准备中。组委会要求他们在活动现场进行成果展示与讲解,这意味着他们要把复杂的研究内容和设计方案,以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
林栀负责制作展示用的艺术展板,她精心挑选每一幅作品图片,搭配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力求让观众一眼就能领略到艺术与科学融合的魅力。沈疏言则专注于演讲内容的准备,他反复打磨每一个句子,调整语速和语调,还制作了精美的PPT,通过动画演示和案例分析,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设计理念。
然而,准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模拟展示中,一位建筑系教授提出了质疑:“你们的设计虽然充满创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保证成本控制和施工可行性?”
这个问题让林栀和沈疏言陷入了沉思。他们意识到,之前过于注重设计的创新性,忽略了实际落地的问题。于是,他们重新查阅资料,与建筑施工团队沟通,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
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寻找性价比更高的建筑材料,同时简化施工工艺,确保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可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比如新型材料的兼容性、施工流程的合理性等。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在一次材料实验中,他们发现一种新型环保材料,不仅成本低,而且性能优越,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但这种材料在国内市场上并不常见,采购渠道成了新的问题。林栀和沈疏言西处打听,联系了多家供应商,终于找到了一家愿意合作的企业。
随着交流活动的临近,他们的准备工作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展示场地的布置、设备的调试、演讲稿的背诵,每一个细节他们都不放过。
交流活动当天,林栀和沈疏言早早来到现场。展示区里,他们的展板和模型格外引人注目,独特的设计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目光。
“你紧张吗?”林栀看着沈疏言,微微咬着嘴唇。
沈疏言握住她的手,微笑着说:“有点,但只要我们一起,就没什么好怕的。”
轮到他们展示时,林栀和沈疏言走上舞台。林栀先从艺术的角度,阐述了设计的灵感来源和艺术表达;沈疏言接着从科学的角度,讲解了设计的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他们配合默契,演讲生动精彩,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展示结束后,许多专家和学者围过来,对他们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大师感慨道:“你们的作品让我看到了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新方向,这对整个行业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林栀和沈疏言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们知道,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得到了回报。但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交流活动结束后,林栀和沈疏言回到学校。他们决定成立一个工作室,将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理念贯彻到更多的项目中。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们在创业园区租下了一间办公室,开始了新的征程。
工作室的成立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入,有艺术专业的,也有理工科的。大家怀着对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热爱,共同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在工作室的第一次会议上,林栀看着大家充满激情的面孔,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打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界限,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作品。虽然未来会有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沈疏言也站起身,目光坚定:“对,让我们一起用艺术与科学,描绘出更美好的未来。”
在热烈的掌声中,工作室正式开启了新的篇章,而林栀和沈疏言的故事,也将继续在艺术与科学融合的道路上书写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