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窗,洒在大学校园的图书馆里,给静谧的空间添了几分温暖。林栀坐在靠窗的位置,正沉浸在一本艺术史的书籍中,她的手指轻轻划过书页,时而停下思考,时而在笔记本上记录下灵感。不远处,沈疏言在堆满建筑设计资料的桌前,专注地研究着最新的建筑技术报告,手中的笔不时在图纸上勾勒着线条。
一阵清脆的手机提示音打破了宁静,林栀下意识地看了眼手机,一条新邮件通知映入眼帘。当她看到发件人是国际知名的艺术与建筑研究机构时,心脏猛地漏跳一拍,手也微微颤抖起来。她迅速点开邮件,一行行字映入眼帘:“尊敬的林栀女士,经过我们的严格筛选,您在艺术领域的卓越表现以及在跨学科项目中的创新成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诚挚邀请您参加本年度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林栀激动得几乎叫出声来,她猛地站起身,椅子与地面摩擦发出尖锐的声响,引得周围同学纷纷侧目。但此刻的她顾不上这些,几步走到沈疏言身边,将手机递到他眼前,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沈疏言,你快看!”
沈疏言放下手中的笔,接过手机,逐字阅读着邮件内容。他的眼睛越睁越大,脸上先是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紧接着被喜悦和自豪所取代。“林栀,这太棒了!这可是国际顶尖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国际认可!”沈疏言站起身,紧紧握住林栀的手,眼中闪烁着光芒。
两人兴奋地讨论着,周围同学围拢过来,得知消息后纷纷送上祝贺。但兴奋过后,现实的问题接踵而至。交流活动要求参与者提交一份涵盖艺术、建筑、科技等多领域的深度研究报告,以及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方案,这不仅需要他们对过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还得融入新的理念和创新元素。而且,距离提交截止日期仅有短短两个月。
当晚,林栀和沈疏言在校园的湖边漫步,微凉的晚风吹过,却丝毫没有冷却他们心中的热情。“沈疏言,虽然时间紧迫,但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林栀停下脚步,看着平静的湖面,眼神坚定。
沈疏言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没错,这是我们一首以来追求的,把艺术与科学融合推向更广阔舞台的机会。不过,我们得好好规划一下,报告和方案从哪里入手,资料怎么收集,时间怎么分配……”
回到宿舍,林栀立刻打开电脑,开始整理过往的项目资料和作品,她将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思考着如何将其融入到新的研究报告中。沈疏言则在自己的房间里,列出了一份详细的资料收集清单,涵盖了从前沿科技期刊到古老艺术典籍的各类资源。
第二天,他们早早来到学校的研究室,这里将成为他们接下来两个月的“战场”。研究室里摆满了书架,上面堆满了书籍和学术期刊。林栀和沈疏言将收集到的资料一一摊开在长桌上,开始了紧张的分析和整合工作。
在讨论报告框架时,两人却产生了分歧。林栀认为应该以艺术发展脉络为主线,阐述科学技术如何在不同阶段影响艺术创作,以及两者融合的可能性;而沈疏言则觉得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分析艺术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演变,更能体现他们的跨学科理念。
“林栀,建筑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从建筑入手,能更首观地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沈疏言耐心解释道。
林栀皱着眉头,思考片刻后说:“我理解你的想法,但艺术的范畴更广,以艺术为切入点,可以涵盖更多领域,也能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普适性。”
两人各执一词,气氛逐渐变得有些紧张。但他们都深知,争吵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深吸一口气,开始冷静地分析对方的观点。经过一番深入探讨,他们发现彼此的想法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最终,他们决定以艺术发展为时间轴,以建筑为主要载体,将科技作为推动两者融合的动力,构建出一个独特的研究框架。
确定框架后,他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资料收集和撰写工作中。白天,他们穿梭于图书馆、资料室,查阅各种文献;晚上,在研究室里对着电脑屏幕,不断修改完善报告内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观点,他们都反复推敲,力求做到严谨准确。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分析现代科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时,他们发现现有的资料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案例研究。这让他们陷入了困境,一时不知该如何突破。
就在他们感到迷茫时,林栀突然想起曾经参与过的一个线上艺术交流社区,里面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学者。她立刻打开电脑,在社区里发布了求助信息。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许多回复,其中一位来自美国的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经验,还提供了详细的案例资料。这让林栀和沈疏言如获至宝,仿佛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曙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继续努力,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虽然疲惫,但他们的眼神中始终充满着坚定和希望。因为他们知道,这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挑战,更是他们实现梦想、让艺术与科学融合理念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