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 乌斯藏的小算盘!名将平安请战!
望着眼前局促又带着几分期冀的乌斯藏使者,李祺唇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轻笑。
所谓“帮忙”不过是托辞,寻求庇护才是本意——他对乌斯藏的困局了如指掌,此番对方显然是妄图借大明十万雄师之力,清扫盘踞青海的蒙古势力。
“我们希望国师大人能够为我们乌斯藏主持公道,帮我们夺回青海,驱逐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畏兀尔人和回回人。”班丹扎释咬了咬牙,终于抛出此行的核心诉求,目光中满是迫切。
“帮你们夺回青海,对我大明又有何益处?”李祺笑意未减,指尖无意识着案几边缘,似笑非笑地反问。
“乌斯藏必定世世代代效忠大明天子,与大明共守西域!”班丹扎释挺直腰杆,声音不自觉拔高,试图以承诺换取援助。
“世世代代效忠?共守西域?”李祺忽而放声大笑,语气却愈发冷冽,“空口白话的效忠毫无意义,西域的戍守之事,也无需你们插手。抱歉,这忙,我帮不了。”
他心中早有盘算,就在不久前,他还与承天帝朱标密议征讨乌斯藏的战略。
即便击溃青海的蒙古势力,这片土地也必将纳入大明版图,岂有拱手相让的道理?
若助乌斯藏夺回青海,无异于养虎为患——待其羽翼,难保不会成为威胁大明的隐患。
李祺自然明白,自朱元璋以来,大明对青藏地区的统治始终若即若离,看似册封的法王、都指挥使,实则更像悬在边地的羁縻之绳。
若此刻应允乌斯藏的请求,无异于亲手将青海这片战略要地重新交予他人。他的目光扫过舆图上蜿蜒的黄河源头,那里是蒙古部落的牧场,也是连接西域与乌斯藏的咽喉。
即便大明铁骑踏破蒙古营帐,若将土地归还乌斯藏,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待其依托青海丰饶的草场养精蓄锐,谁能保证日后不会重现吐蕃进犯河西的旧事?
当年安史之乱后大唐衰微,吐蕃趁机东侵,将陇右道撕扯得支离破碎,这段历史在军事学院的典籍课上,被反复当作边疆治理的反面教材。
更令他警惕的是乌斯藏内部的权力格局。
黄教与红教纷争不断,各地封建主拥兵自重,此刻看似一致对外,不过是迫于蒙古人的威胁。
一旦外部压力解除,这些势力必然重燃内斗,届时若乌斯藏坐大,无论是支持哪一方,大明都将陷入无休止的泥潭。
李祺想起在皇家军事学院推演的沙盘——青藏地势险峻,大军深入犹如以长蛇击孤岛,若后勤补给线被切断,后果不堪设想。
唯有将青海牢牢攥在手中,以卫所屯兵为点,以驿站驿道为线,方能真正控住青藏的命脉。
“国师大人!我等对大明天子的忠心,日月可鉴!”班丹扎释急得额头青筋微绽,连连叩首。
“忠心与否,要看行动。今日的忠诚,又如何担保明日不变?我大明,只信自己的刀枪。”李祺神色肃然,扬手唤道,“来人,送客!”
待班丹扎释一行人灰溜溜退去,大帐内的空气骤然凝重。
李祺凝视着西域地图上青海与乌斯藏的区域,陷入沉思。
十万大军西征在即,若放任青海的蒙古势力在背后虎视眈眈,极有可能腹背受敌;可按原计划先平定西域,再回头处理青藏,又恐夜长梦多。
这两地虽物产贫瘠、地广人稀,但若敌军避而不战,采用游击周旋之策,大明军队一时半刻也难以彻底征服。
“关于青海和乌斯藏,诸位可有什么想法?”李祺的目光扫过帐中将领,语气透着几分凝重。
“下官以为,只需一万兵力便可震慑青海。”卓敬上前一步,胸有成竹道,“兵力过多易引敌警觉,反而不敢正面交锋。以我军战力,辅以当地卫所力量,足以荡平蒙古、畏兀尔与回回势力。”
话音未落,一名将领突然出列,抱拳朗声道:“末将愿领一万人马,扫平青海、乌斯藏!”
李祺目光微凛——竟是平安。
这位历史上曾在靖难之役中掀起惊涛骇浪的传奇将领,其战绩早已镌刻于大明史册。
真定城下,他一骑绝尘,长枪直指朱棣帅旗,燕军阵列在其冲锋下如沸汤泼雪般溃散,若不是朱棣麾下亲卫拼死护主,靖难之役或在初战便戛然而止。
单骑突阵的身影,让燕军上下谈之色变,“平安至”的惊呼,一度成为战场上最令人胆寒的讯号。
白沟河恶战,南军主力溃败如山倒,平安却率残部死战不退。面对燕军悍将陈亨的追击,他反戈一击,长枪洞穿陈亨胸膛,令这位燕军重要将领重伤而亡。
溃败的南军因他的殊死抵抗稳住阵脚,朱棣不得不亲自断后,挥舞金刀逼退追兵,方才保全燕军主力。
此役过后,平安之名令朱棣寝食难安。
夹河、藁城两役,平安与燕军名将朱能、张辅正面交锋。面对朱能的迅猛攻势,他以奇谋设伏,将燕军精锐引入圈套,杀得朱能丢盔弃甲;对阵张辅的神机营,他巧用地形,率骑兵迂回穿插,数次冲破燕军防线,打得张辅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部署。
这些战斗中,平安如同插入燕军心脏的利刃,让朱棣的南下之路布满荆棘。
即便在灵璧之战的绝境中,平安仍未放弃抵抗。被俘前夕,他下令焚毁燕军粮草辎重,冲天火光映红了淮河两岸,燕军南下的步伐因此迟滞半月有余。
这场战役虽以失败告终,却让朱棣对他的忌惮达到顶点。多年后,朱棣仍心有余悸地对臣下说:“平安,吾之克星也!”
这份评价,正是对平安卓越军事才能的最高赞誉。
“平安,高原作战有何要点?”李祺饶有兴致地问道。
“回禀国师,高原空气稀薄,我军将士多习于低海拔作战,极易出现高原反应。”平安神色沉稳,条理清晰,“可令部队多次往返高原,逐步适应环境,辅以药物调理,待士卒习惯后,战力自可恢复。”
这些知识,正是他在皇家军事学院系统学习的成果。
李祺颔首沉吟。
以明军现今的火器装备与训练体系,再加上平安的军事才能,或许值得一试。
“好!我拨你一万精兵。不必急于求成,先稳固防线,训练士卒适应高原作战。”
“末将领命!”平安单膝跪地,眼中迸发炽热光芒。身为将门之后,他蛰伏许久,如今终于等来一展抱负的机会。
在皇家军校的日夜苦学,研习兵书、钻研火器、探讨战策,此刻都化作胸中激荡的豪情——他誓要以手中之剑,为大明开疆拓土,续写将门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