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0章 王承恩在大乾

沈炼在京城紫禁城听杨D报告了大明崇祯皇帝派人来旅顺的事情,而且来的还是王承恩这个有名的大太监。

养心殿中,沈炼想了一下,对着魏忠说道;"小忠子,你去接待一下王承恩,带他到我们大乾好好逛逛。”

魏忠低声应道:"是,万岁爷,奴婢一定好好招待王公公。"

没有多久,沈炼去了一趟旅顺城,又当了回司机,运输了一些人员和物资。就把昏迷中的王承恩带到了大乾紫禁城。

不久之后,王承恩醒了过来。一时间还有些恍惚,待看清所处的华丽房间,越看越熟悉,非常像紫禁城内的房间。

这时,房门轻轻被推开,魏忠满脸堆笑地走进来,声音尖细却透着股热乎劲儿:“王公公,你可算醒啦!咱家奉陛下旨意,今儿个带你好好逛逛。”

两人相互介绍后,王承恩整理好衣衫,随着魏忠踏出房门。一跨出门槛,眼前的景象便让他心头一震。眼前的宫殿布局,和大明紫禁城竟有几分相似,宫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朱红色的宫墙高耸,琉璃瓦在朝阳下闪烁着金色光芒。可再仔细瞧,细节之处又大相径庭。

走过一处宫门,王承恩下意识地说道:“这位置,在大明该是文华殿了。”魏忠嘿嘿一笑,指着前方那巍峨宫殿道:“王公公,你有所不知,这是咱大乾的文英殿,专门用来存放陛下搜罗的古今奇书,还有诸多文人墨客在此切磋学问呢。”说着,两人步入殿内,一排排书架林立,珍本典籍琳琅满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王承恩伸手轻抚一本古籍,感慨道:“如此藏书规模,实乃天下文人之幸。”

离开文英殿,沿着青石御道前行,便是一片开阔的广场。王承恩抬头,看到广场尽头一座宫殿的屋脊上,神兽的造型灵动且透着股别样的霸气,与大明宫殿大部分一样,又有点不同。他忍不住问:“魏公公,这又是何殿?”魏忠斜眼看了看王承恩:“王公公,你认不出来吗?这就是太和殿。”

“什么?这是太和殿。”

魏忠点了点头,“这就是太和殿。”

接下来,魏忠带着王承恩看了保和殿等等宫殿,王承恩越看越熟悉。

王承恩忍不住问道:“魏公公,这里怎么这么像大明的紫禁城。”

魏忠笑着说道:“这里以前是大明的紫禁城,后来是满清的紫禁城,现在是大乾的紫禁城。”

“什么?”王承恩吃惊的大声叫了起来。

魏忠这才把王承恩已经来到了大明结束后的两百多年的世界的事情告诉了他。

听到了这个惊人的事实,王承恩想到了自已看到的关于崇祯皇帝的记载和现在这些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又不得不信。

逛了一会,两人来到御花园。花园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王承恩看到一座八角亭,亭内设有石桌石凳,桌上摆放着一副精美的围棋。他不禁想起大明紫禁城中的御花园,往昔自已常陪崇祯皇帝在此赏景下棋。可如今,物是人非,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从紫禁城城门走出,耀眼的日光倾洒而下,王承恩与魏忠甫一现身,便被一群等候多时的记者围了个水泄不通。

“王公公,久仰大名!”一名年轻记者高举着干版照相机,大声喊道,“听闻你来自大明,对咱大乾的紫禁城观感如何?”

王承恩被这突如其来的阵仗惊得微微一颤,下意识地往魏忠身后躲了躲。魏忠倒是见惯了这般场面,脸上挂着招牌式的笑容,伸手轻轻拍了拍王承恩的胳膊。

“各位,稍安勿躁!”魏忠扯着尖细的嗓音说道,“咱家先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便是从大明而来的王承恩王公公。”

众人听闻,纷纷投来好奇与探寻的目光,快门声此起彼伏。王承恩定了定神,清了清嗓子,说道:“大乾紫禁城,气势恢宏,布局精妙,与大明紫禁城既有相似之处,又独具匠心,实乃巧夺天工之作。”

话音刚落,另一名记者迫不及待地发问:“王公公,你初到大乾京城,接下来可有什么特别期待去的地方?”

王承恩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道:“听说大乾百姓生活平安稳定,我想去市井街巷走走,亲身体验一番百姓的生活。”

魏忠在一旁连连点头:“王公公这想法好,京城的市井,那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咱家这就带王公公前去。”

说罢,两人在记者们的簇拥下,朝着京城的市井街区走去。一路上,街边的百姓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指指点点。有大胆的孩童,甚至追在他们身后,想要瞧一瞧这位来自大明的知名公公。

来到热闹的集市,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成一片。卖糖人儿的摊位前,围满了孩子;绸缎庄里,老板娘正热情地向顾客介绍着新到的料子。

王承恩边走边看,眼中满是新奇。这时,一位记者凑到他跟前,问道:“王公公,你看这大乾的市井,与大明相比,有何不同?”

王承恩轻抚胡须,感慨道:“大明市井虽也热闹,但大乾此处,商业更为繁盛,百姓脸上的笑容也更为真切,足见大乾的繁荣昌盛。”

人群中,一位老者挤了过来,拱手说道:“王公公,大乾在陛下的治理下,年年风调雨顺,咱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咯!”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王承恩望着这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不禁泛起波澜。

随着日头渐高,集市的喧嚣愈发鼎沸。王承恩与魏忠在街巷中穿梭,目光被街边摊位上琳琅满目的货物吸引。忽然,王承恩注意到几个身着独特服饰的人,仔细一瞧,正是旗人。在大明的认知里,旗人向来以剽悍善战著称,而且还是大明的死敌。可此刻,眼前的旗人男子,没有辫子,只是穿着旗人服饰,与旁人交谈时,脸上挂着谦逊的笑容。

没走多远,又有一队蒙古人模样的商贩路过,他们牵着骆驼,驮着满满的货物,正与汉人摊主协商交易。王承恩记得,蒙古骑兵在草原上纵横驰骋,威风凛凛,在边疆也曾与明军有过不少冲突。可眼前这些蒙古人,待人接物极为客气,言语间满是和气。

这一幕让王承恩感慨万千,这些外族势力向来是颇具威胁、难以驯服,怎么在大乾的京城,竟如此温顺恭谦?

路过一处茶馆,魏忠眼尖,瞧见店内空着一张桌子,便拉着王承恩进去歇脚。伙计热情地迎上来,擦了擦桌子,沏上两杯热气腾腾的香茗。王承恩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终是忍不住向魏忠发问:“魏公公,我一路瞧来,这大乾京城中,旗人、蒙古人等各族人等,都极为温顺,不见半分嚣张跋扈,这究竟是为何?”

魏忠放下茶杯,嘴角浮起一抹得意的笑,说道:“王公公有所不知,咱大乾陛下圣明,各民族自愿平等和谐相处。”

王承恩微微颔首。

魏忠接着道:“各族百姓都认可大乾的统治,感受到在这儿生活安稳富足,谁还愿意去惹是生非?”

王承恩听闻,心中暗自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