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8章 双方见面

当一位学者问起:“王公公,宫中在举办大型庆典时,筹备流程是怎样的?”

王承恩的眼神闪过一丝犹豫。他思索片刻,才缓缓开口:“每逢重大庆典,诸如万寿节、元旦等,礼部便会提前数月着手准备。从拟定庆典仪程、布置宫殿,到安排乐舞、准备祭品,皆有一套严格规制。”他虽讲述着,但言语间有所保留,对其中涉及皇家机密的关键环节,只是一笔带过。

一位研究历史文化的学者紧接着追问:“那庆典中的服饰,想必也极为讲究吧?”

王承恩微微点头,说道:“陛下与皇后所着礼服,皆由宫中顶尖绣工,用上等绸缎、丝线,耗时数月精心绣制而成,服饰上绣有龙纹、凤纹,象征着皇家威严与尊贵。大臣们的朝服亦依品级不同,有着严格的样式与颜色区分。”

国防军里的一位年轻士兵,对宫廷侍卫的职责细节很感兴趣,问道:“王公公,宫中侍卫在庆典期间,任务是否更加繁重?”

王承恩看了他一眼,认真答道:“那是自然,庆典期间,宫中人员往来繁杂,侍卫们不仅要加强宫门、宫殿各处的值守,还得密切留意往来人员,以防意外发生。稍有差池,便是杀头之罪。”

随着交流的深入,学者们脑海中渐渐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精致的皇宫生活图景。严复先生暗自思忖,这些宫廷规矩与仪式,虽彰显皇家威严,却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对国家资源是一种巨大消耗。

林纾先生则从文化角度出发,心想这些皇宫中的礼仪与活动,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而王承恩在与众人交流中,发觉这些人非常客气,有文化,有知识?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集合的号角声,休息时间结束了,大家收拾东西继续向旅顺城进发。

在收拾行囊的间隙,学者们还在低声讨论着刚才王承恩分享的内容。

经过了一段路程,王承恩踏入旅顺城,一下就被眼前鲜活又充满生机的景象牢牢吸引住了。街道上,百姓们步履匆匆,却个个精气神十足,全然没了京城街巷里常见的那种萎靡与愁苦。

卖菜的老农,脸上皱纹虽深,可咧嘴一笑,露出的牙齿整整齐齐,满是质朴的喜悦。路过的年轻后生,脚步轻快,胳膊下夹着几卷布料,想必是要拿去裁缝铺,给自已或是家人做身新衣裳。街边的店铺里,老板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伙计们手脚麻利地搬运货物,算盘珠子拨得噼里啪啦响,处处透着繁忙与兴旺。

再看那些百姓的面容,个个面色红润,透着健康的光泽。小孩子脸蛋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嬉笑打闹间,满是纯真活力。

王承恩心里清楚,这红润面色背后,定是吃得饱、吃得好。在京城,不少百姓为了一口吃食发愁,面黄肌瘦是常态,哪有这般福相。

更让王承恩惊叹的,是百姓身上的穿着。厚实的棉衣裹在身上,抵御着冬日的严寒。棉衣的做工精细,针脚细密,有的还绣着简单却别致的花纹。女人们的棉衣色彩鲜艳些,红的、绿的,在灰暗冬日里格外亮眼;男人们的则多是沉稳的色调,透着踏实可靠。对比京城百姓,不少人穿着单薄破旧的衣衫,寒风一吹,瑟瑟发抖。旅顺百姓这般穿戴,简直是天壤之别。

王承恩缓缓踱步,看到几个孩子在街边的空地上玩耍,他们穿着崭新的棉鞋,蹦蹦跳跳,笑声清脆。一位妇人路过,怀里抱着一捆柴火,身上棉衣干净整洁,见王承恩打量,还大方地笑了笑,点头示意。那一刻,王承恩真切感受到,这座旅顺城与大明其他城市完全不同,这里满是蓬勃朝气与昂扬希望。

国防军护送着王城恩一个人去了城内新建的办公大楼,其他人都被关到军营里面了。

来到办公大楼,远远便瞧见沈俊身着笔挺的国防军军装,身姿笔挺地站在那儿,身旁的杨度一袭长袍,神色沉稳,透着一股掌控全局的气势。

王承恩快步上前,满脸堆笑,而后郑重展开圣旨,字正腔圆地宣读起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闻尔等将士奋勇杀敌,夺回旅顺,朕心甚慰。特封沈俊为镇国大将军,其余将士论功行赏……”

宣读完毕,王承恩满怀期待地看向沈俊,等着他跪地谢恩。可沈俊却站在原地,纹丝未动,脸上没有一丝受宠若惊的喜悦。杨度微微皱眉,双手背在身后,目光平静地注视着王承恩。

王承恩愣了一下,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不解地问道:“沈将军,这是……为何不接旨啊?”

沈俊清了清嗓子,语气坚定却不失礼貌:“王公公,您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但我们是大乾帝国国防军,效命于大乾皇帝陛下,实在不能接受崇祯皇帝的封赏。”

王承恩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急道:“大乾帝国?难道你们要造反?”

沈俊不屑地冷笑一声,眼神中满是傲慢与轻蔑,昂着头说道:“造反?哼,我们乃是大乾帝国的精锐,只效命于我大乾皇帝陛下。我们所占据的地方,自然而然就是帝国的版图。”

“崇祯?他坐拥大好河山,却把朝堂搅得乌烟瘴气,内不能安百姓,外不能御强敌,致使女真肆意侵扰,百姓流离失所。这天下在他手中,已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看看你们的京城,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可崇祯呢,却还毫无办法,这般昏庸之主,实在难担治国重任。”

王承恩听闻此言,脸色瞬间涨得通红,眼中怒火熊熊燃烧,气得浑身颤抖,手指着沈俊,咬牙切齿地吼道:“你……你竟敢如此诋毁陛下!陛下日夜操劳,殚精竭虑,只为挽救大明于水火,岂是你能随意污蔑的!我大明虽历经风雨,但根基深厚,岂容你这等狂徒在此大放厥词!”

杨度此时也接了一句:“难道我们说错了吗?崇祯帝生性多疑,对大臣极度不信任,内阁首辅频繁更换,将领稍有差池便遭猜忌,袁崇焕便是典型。再者,他刚愎自用,面对内忧外患,未能广纳良策。为充实国库贸然增税,本想解燃眉之急,却激起民变,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军势力壮大,大明江山由此陷入风雨飘摇,再难挽回颓势。”

说完,杨度扔出来一本书,正是《明史》中关于崇祯的《庄烈帝本纪》。

“你拿回去,好好看看吧。”

说完,就让人把王承恩带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