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7章 孛端察儿蒙合黑32

“孛尔只斤.乞颜”部落这几年虽然获得了迅速扩张的机会,但像大多数游牧部族一样,它的文化底蕴浅薄,也没有自已的文字,即使是当时草原上通用的契丹文识得的人也不超过十个,会写的人就更少了——算上孛端察儿蒙合黑,整个部落会写字的也不超过一掌之数。

在部落生活的大多数人,生活状态就是“命令靠吼,记事靠画。”,因此在部落里想用成文法令约束大家的行动是不现实的,此时部落首领的权力主要来源于拥护者的数量,而拥护者的数量取决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力和首领个人的魅力或者说是“声望值”。而其中的“声望值”占着主导地位。

传统习惯来源于前人感情的延续或者经验的传承,但对人们的约束力其实有限,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上,口口相传的经验,经历的人多了,难免会变形。如果机械的将变了形的经验照搬照抄,结果可想而知;

即使经验被正确传承,但适用场景一旦发生变化,墨守成规依然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甚至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比如狩猎方式从偷袭变成了围剿,猎人就不应再采用隐匿踪迹,接近猎物,一击致命的捕猎方法;而应考虑如何把猎物从隐蔽的地方逼出来,打草惊蛇,群起而殴之;

主观上,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传统习惯能否会被后代遵循,关键还在于后代子孙自身体验的效果。

体验过程好,他们乐于发扬光大;反之就有可能搁置不理,或者只把它当个口号,宣而不用。如果还损害自身的利益,那大概率还会反其道而行之。

就比如“幺子守灶”这个传统吧,明显只利于孛端察儿蒙合黑一个人,但对于他的四个哥哥显然都不友好,既然部落由四个哥哥主导,他们就对“幺子守灶”这个传统集体选择性失明,甚至还瓜分了部落财产,联合把孛端察儿蒙合黑逼得远走他乡。

而影响“声望值”高低的条件就很多了,但决定性的只有三个:相互感情深不深,掌握的可分配资源数量多不多、质量好不好,伤害能力强不强。

首先谈谈感情与“声望值”的关系。大家对你的感情深一些,自然你在人们中的威望就高一点。

但是感情的概念很晦涩,是复杂思想活动的外在表现,它很主观,无法量化,“深”“浅”很难衡量。

想要定量分析,只有先限定它的内涵,并设计合适的指标,确定相应的样本范围。

在这个场景里,“感情”的内涵限于一群人对某个人的情绪,表现为他们对这个人的支持程度;

相应的与上述内涵相合适的指标,就是指那些可以影响人们间相互认同的因素,包括:交往时间长短,控制情绪的能力,既“情商”的高低,世界观的相似程度,办事方式的认可水平等;

而确定样本范围,是为了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方面,使研究结果更具有普遍性。因此选择的人群要有代表性,对于无法对自已行为负责、凭感觉做事的,就是那些所谓“一眸千年、至死不渝”的人要剔除出样本范围。

其次谈谈资源与“声望值”的关系。所有人都有物质需求,掌握的资源越“多”,越有利于提高人群中的“声望值”。

但这里的“多”,包括了质量和数量,两个维度的概念。

资源数量多不多是同类物品个数的比较,是绝对指标;

资源质量好坏则是不同类物品的比较价值,是相对指标,它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譬如,通常情况下,同样重量的金子比同样重量的大米或水的价值高,但沙漠里千金难换一升水;饥荒的时候,金子不能饱腹,米的价值更大。

最后谈谈伤害能力与“声望值”的关系。人性底线是“避害”,不管是有理伤害还是无理伤害。

当施害者对受害者可以单向输出,而受害者即无对等报复能力,也无法获得相应补偿。为了避免无谓的伤害,不管伤害来源有、无道理,人们大多会选择服从安排。

往往伤害的能力越强,施害者的“声望值”越高,区别在于有理伤害提高的“声望值”是“果断”,无理伤害提高的“声望值”是“残暴”。

但“果断”或“残暴”与统治能力有关系吗?

只要结果是坏的“果断”依然会被定性为“刚愎自用”,反之残暴者的功绩依然会被千万人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