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省科技馆的穹顶被全息投影染成流动的绿,沈知禾站在入口处,看着自己的影子被《崂山百草话聊斋》里的爬山虎精卷须缠绕——那些虚拟的卷须正化作数据流,在半空中编织成《俯察品类之盛》中的植物进化树。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伸手去抓,数字藤蔓便在她指尖炸开成无数荧光微粒,每颗微粒都显示着不同植物的拉丁学名。
"哥哥,这是真的精怪吗?"女孩仰着小脸问,发间的百合发卡随动作轻颤。沈知禾蹲下身,指着进化树顶端的三花冬青图标:"这是用科学数据变的魔术,就像爬山虎会爬墙,是因为它的卷须能分泌粘胶——"他突然停顿,想起《聊斋》里"爬山虎精逐光而走"的描写,改口道,"就像故事里说的,它在追着光跑。"
(二)
"山海生灵"科普展分为三个展区。夏蘅风正在"传说与科学"互动区忙得团团转,她的平板电脑连接着墙面触摸屏,游客点击《聊斋》里的任意仙草,就会弹出对应的科学档案。一个穿校服的男孩指着"百合仙子"的插画问:"姐姐,仙子的皮肤是不是会呼吸?"
"当然啦!"夏蘅风拉着他到显微镜前,载玻片上的百合花瓣表皮在灯光下清晰可见,"你看这些小孔,叫气孔,就像我们的鼻孔。"她演示着调节湿度旋钮,气孔果然像眼睛般缓缓开闭。沈知禾适时递过图解卡片:"《俯察》里说,植物通过气孔吸二氧化碳、呼氧气,和我们刚好相反呢。"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头,突然指着卡片背面的童谣:"这是山守朴爷爷唱的百草谣!"卡片上印着夏蘅风记录的方言民谣,每句歌词都对应着《俯察》中的植物学知识,比如"百合开在崖石上,鳞片藏着水包包",配图正是百合鳞茎的解剖图。
(三)
媒体发布会在中央展厅举行。山守朴穿着浆洗得发白的蓝布褂,手里攥着那枚刻着三花的骨哨,面对镜头有些局促。沈知禾调试着频谱分析仪,屏幕上己加载好《俯察》的鸟类声学数据库。
"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段特殊的声波。"沈知禾示意山守朴,老人深吸一口气,将哨子凑到唇边。清越的调子响起时,展厅的灯光突然暗下,天花板投射出山峦剪影,哨音化作荧光线条在"山间"穿梭。
夏蘅风操作着全息设备,将实时频谱图叠加在影像上:"主频率440Hz,与《俯察》记载的松鸦求偶信号吻合度92%。"她指着泛音列的彩色波纹,"但更神奇的是这些泛音——"波纹突然与另一组DNA双螺旋影像共振,"它们的频率图谱,和三花冬青的线粒体DNA序列完全匹配。"
(西)
现场响起一片抽气声。有记者追问:"这就是《聊斋》里'山神信使'的科学解释吗?"山守朴突然开口,声音比平时洪亮:"俺爷爷说,吹哨是跟山说话。现在知道了,说的是这树那鸟的事儿。"他指向背景板上的三花冬青插画,"这'三女木'的根,真能听见哨音。"
沈知禾立刻调出实验数据:"我们在三花冬青根系检测到特殊的声波受体蛋白,这解释了为什么山民的哨调能影响植物生长。《俯察》最新的研究也证实,某些濒危物种能通过低频声波感知周围环境。"
(五)
发布会尾声,夏蘅风展示了最新的AR项目:用手机扫描展厅任何角落,都能看到《聊斋》精怪与《俯察》标本的融合影像。当她扫描天花板的苔花投影时,手机屏幕上突然出现老周的影像——他正在1983年的崂山科考队帐篷里整理标本,身后的黑板上画着与眼前苔花相同的细胞结构图。
"这是我们从古籍修复中心找到的影像资料,"夏蘅风的声音带着哽咽,"老周师傅当年记录的苔花微观结构,和我们现在观察到的一模一样。"沈知禾补充道:"这证明科学与传说,都在记录同一个自然。"
(六)
展览闭馆前,王队长意外地出现在三花冬青展区。他盯着全息投影里的根系网络,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手机里的施工图纸。"绕道方案成本增加了30%,"他突然对沈知禾说,"但俺们老板看了你们的展览,说...说不能断了'龙脉'。"
山守朴递给他一枚新刻的骨哨:"拿着,绕路时吹这个,老鸹会带你们走不伤根的道。"王队长接过哨子,发现上面刻着的不是三花,而是挖掘机和树苗的图案,中间用红绳系着。
(七)
深夜撤展时,沈知禾在入口处发现了张被遗落的画。画上是苔花的显微结构,却被孩子涂成了小精灵,旁边用拼音写着:"苔花米小,也学牡丹——但它的气孔会眨眼睛!"夏蘅风看着画笑了:"这孩子肯定认真听了你的讲解。"
山守朴却指着画中苔花的气孔:"俺小时候也觉得这小孔像眼睛,还跟它们说过话呢。"沈知禾想起《俯察》中"植物行为学"的前沿理论,突然意识到,也许山民与草木的对话,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传说。
(八)
离开科技馆时,三人在台阶上遇到老院长。老人手里拿着本签满名字的《山海生灵图鉴》,扉页上有山守朴的指纹和孩子们的涂鸦。"知道吗?"老院长指着新闻APP,"你们的展览让三花冬青的保护等级提升了,现在全国都在关注。"
沈知禾的手机同时收到匿名邮件,附件是段无人机视频:龙涎潭新路线施工队正在小心翼翼地移栽一棵小栓皮栎,每个工人的安全帽上都别着夏蘅风设计的三花徽章。邮件正文只有一句话:"苔花的种子,己经飘到远方了。"
(九)
月光下,沈知禾摸着口袋里的骨哨,想起展览厅里那株用3D打印还原的三花冬青——每片花瓣都内置了微型传感器,能实时显示环境数据。夏蘅风说这是"会说话的标本",而山守朴则对着它吹过哨子,传感器记录到的波形与百年前的祭祀调子高度相似。
"你说,"夏蘅风忽然停下脚步,"如果把所有传说都做成这样的互动装置,是不是就能让更多人听见草木的声音?"山守朴望着科技馆的方向,那里的全息投影仍在夜空中闪烁,像无数朵不会凋谢的苔花。
沈知禾没有回答,只是打开手机APP,上面显示着全国志愿者上传的三花冬青观测数据。其中一条来自西藏的记录格外醒目:"发现疑似三花冬青变种,花瓣紫斑在紫外线下发光。"他想起《俯察》未刊稿里的一句话:"生物多样性的故事,永远有下一章。"
展览厅的苔花仍在全息投影中绽放,那些由数据和传说共同构成的花朵,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而在崂山深处,山守朴的药篓里,新采的三花冬青幼苗正带着岩缝的气息,等待着被种下的那一天——这次,它们的故事将同时被《俯察》的数据库和《聊斋》的新编收录。